保定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保定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通过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保定市围绕粮食安全夯基、高标准农田试点、设施农业突破等多个行动,打造了保北设施蔬菜、保南设施瓜果等四大产业片区,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此外,保定还引进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博士农场,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升级。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也显著增加了农业质量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四大产业片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保定市按照“保北设施蔬菜、保南设施瓜果、保东设施果菜、保西设施食用菌”的产业布局,推进智慧型、科技型高标准设施菜园、果园、花园建设,打造环京津高标准原料车间。截至2023年底,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60.2万亩,净增量全省第一。
在保北地区,以定兴、涿州、高碑店等县(市、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建设了定兴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涿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在保南地区,以清苑、望都、蠡县等县(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重点建设了清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望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在保东地区,以安国、博野、蠡县等县(市)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果菜产业,重点建设了安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博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在保西地区,以阜平、曲阳、唐县等县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食用菌产业,重点建设了阜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曲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
保定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8个县(市、区)与中国农大建立合作机制,全面启动国家保定农高区创建。建成51家博士农场,今年新签约6家,带动保定市农业向高科技、高层次、集约化发展。首批装配式高效日光温室在高碑店智图农业园区建成,探索传统设施农业向高效智慧农业升级的“保定模式”。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保定市出台“菜八条”支持政策,上半年签约农业项目20个,签约引资额140亿元,其中上亿元农业项目1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6家,市级以上联合体71家。保定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564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左右。家庭农场7200家,合作社13000多家,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到2190家,托管服务面积600.24万亩次。
具体案例:阜平县的产业振兴经验
阜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着力打造食用菌、高山林果、规模养殖、中药材、生态旅游、家庭手工业六大富民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5万余人,通过就地务工、土地流转、资产收益等方式带动脱贫人口近10万人,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阜平香菇、阜平硒鸽、阜平苹果、阜平大枣、阜平黄芩等特色农产品广泛推向市场,成为当地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名片”。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智慧果园、现代中药材园区、土培芽苗菜植物工厂等一批新型产业平台闪亮上线,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型升级。
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净菜生产加工总产量506.51万吨,北京销量141.83万吨,销售产值120.2亿元,涵盖蔬菜、肉类等60余种农产品。阜平香菇和梨、涞水海鲜菇、顺平苹果、唐县羊肉等陆续摆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阜平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28元,较2012年增长3.8倍。全市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为要素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加速形成,正引领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多元化、高效化稳步迈进。
展望未来
保定市将围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建设一个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目标,深入推进粮食安全夯基、高标准农田试点、设施农业突破、奶业振兴跨越、龙头企业腾飞等“十大行动”,加快构建供给保障有力、产业集群高端、生产方式绿色、发展集群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