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无国界:哈尔滨中俄艺术联展背后的故事
艺术无国界:哈尔滨中俄艺术联展背后的故事
2024年11月13日,中俄美术联盟首届大会在哈尔滨举行,两国高校艺术作品展同期开幕。这一盛事不仅展现了中俄两国在艺术领域的深厚友谊,也标志着哈尔滨作为中俄文化交流重要平台的新篇章。
时光倒流至2019年7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在哈尔滨美术馆拉开帷幕。这场名为“约绘中俄”的艺术联展,展出了中国艺术家何帅臻和俄罗斯艺术家伊万·达尼洛夫·斯杰巴诺维奇的140幅作品,每70幅象征着中俄建交70周年的历史征程。
这场展览是中俄两国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俄罗斯油画与中国水墨的交汇融合,为两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视觉盛宴。尤其在中俄两国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艺术协作领域亲密联手、同舟共济的友谊互动中,“约绘中俄”艺术家巡展更彰显其非凡的意义。
何帅臻与伊万·达尼洛夫·斯捷巴诺维奇,作为中俄两国艺术界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之路因创作对方国家文化符号作品而结缘。在共同的朋友刘明秀先生的策划下,两位艺术家以艺术为桥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何帅臻是黑龙江本土艺术家、美术教育家,60年代出生的他,幼年就深受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熏染,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情结。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他早年就与莫斯科、圣彼得堡、阿穆尔州等高校、青少年宫、艺术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展开了深度交流与合作。由于他在中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交流中的突出贡献,黑龙江省政府授予他“青年五四奖章”,俄罗斯阿穆尔州政府则授予他“中俄民间文化使者”称号。
何帅臻擅长中国水墨,他反对艺术家搞狭隘思想感情的宣泄和缺乏道义的个性张扬,主张让艺术作品承载大道,赋予作品以利众精神,唤起人们对当下社会人文状态和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他的作品虽然采用了比较单一的水墨,但这种单纯反而拓宽和彰显了中国水墨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张力。他用东方语境讲述异域故事,尤其是厚重的俄罗斯历史文化,这需要对笔墨和表现对象的精神内髓有深度认知和很强的驾驭能力。
毕业于俄罗斯苏里科夫艺术学院的伊万先生,对中国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情有独钟。从北国黑河到南疆海南岛,他将中国大地上的诸多美景纳于画卷,以肆意奔放的现代艺术图式展现。他继承了俄罗斯油画传统表现技法,同时融汇印象派风貌,对中国京剧戏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作品中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大写意人文精神和极具诗性色彩表达。
俄罗斯艺术评论家依列娜·胡多诺戈娃高度评价了他的创作:“赋予了如伟大‘诗人’般即兴创作天赋。他知道如何善用它,通过仔细测量的构图,并不会失去的生动性,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作品动态变化的空间。在他精确又活泼的画笔下的作品如同那爵士乐的旋律。图像色彩传达出是积极而强烈的声音,随后在一阵喧嚣后神秘地消失,以无音的方式淡出,紧张而沉重的空间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新的情感形式。由于闪烁背景颜色旋律的不确定,从而性构成了人物、物体、风景的具体、清晰的轮廓。在模糊和轻描淡写中隐藏着伊万·达尼洛夫所塑造的视觉特殊魅力。”
此次“约绘”中俄艺术联展筹备于2016年早春。为了这次展览,伊万在北京、南京、大连、深圳等地进行了创作采风,而何帅臻则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罗斯城市进行创作采风。中国的戏曲艺术以及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两位艺术家的画笔下相映成趣。
哈尔滨作为此次联展的第一站,展览还将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及中国北京、南京等地巡展。这场艺术对话不仅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友好的平台,更为中俄艺术交流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俄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量引进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奠定了新中国美术教学的基础。从徐悲鸿带领民国美术代表团访苏,到新中国选派留学生赴列宾美院学习,再到近年来大批中国学生留学俄罗斯,中俄艺术交流从未间断。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俄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哈尔滨作为中俄边境的重要城市,更是成为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从2019年的“约绘中俄”艺术联展,到2024年的中俄美术联盟首届大会,这些艺术盛事不仅展现了中俄两国在艺术领域的深厚友谊,更为两国人民搭建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艺术无国界,它是最纯粹的语言,能够跨越偏见与误解,直抵人心。”何帅臻与伊万·达尼洛夫·斯杰巴诺维奇的艺术对话,正是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两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诠释了艺术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