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东数西算: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2023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东数西算”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加速构建。
工程进展:从蓝图到现实
“东数西算”工程于2022年2月正式启动,旨在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两年多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落地,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东西部算力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局面得到较大改善。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东西部算力协同调度机制逐步完善,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等多元算力加速集聚。
经济影响:多重效益显现
“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正在为我国数字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力。
促进绿色节能
东部地区由于气候、资源等因素限制,不利于建设低碳、绿色数据中心。而西部地区在清洁能源供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算力基础设施的西部迁移,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区域气候、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数据中心向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聚集,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供给,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加强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助力我国数据中心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对算力的需求量大,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欠发达,人才、资金投入短缺。东数西算工程将推动数据和信息要素从东部向西部的流动,提升西部地区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促进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产业链环节向西部地区的延伸,激发西部数字经济活力,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缓解东部能源供给压力
5G、AI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将对我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预计我国数据中心总体将出现较大算力资源缺口,特别是东部地区,算力需求相比中西部地区增长更快,未来算力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通过将算力向西部数据中心调度,能有效的降低对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给短缺的问题。
算力网络布局:八大枢纽十大集群
目前,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已完成8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总体布局设计。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节点,立足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需求;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4个节点,在清洁能源供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适宜建设绿色算力基地。
面临挑战:技术与安全并重
尽管“东数西算”工程进展顺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算力分布式使用
要满足算力一体化需求,需要算力的无缝分布式使用,业界目前还没有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技术层面,可以借鉴和发展数据网格、数据中心网络、广域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技术经验,融合新型存储介质与体系架构,推动新一代分布式数据访问协议、存储系统和基础软件的演进。
算力交付方式
无论是采用资源交付还是云服务交付都面临困难。前者需要一体化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起来相对简单,对用户要求高;后者需要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实现起来将引入更多的服务因素,难度更大。需要做好算力感知、算力建模及算力评估,实现基于干扰分析的算力资源评估,作为算力资源发现、交易、调度的依据。
算力使用安全
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物理设施、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可能会面临多重风险。需要采用和部署内生安全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网络的安全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权限,试验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技术模式,做好网络安全态势监测。
展望:数字经济新引擎
算力设施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底座,对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用巨大。有数据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0.33%和0.18%。算力网络的技术理念已逐步在行业形成共识。可以预见,“东数西算”工程将为我国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持续提升数据资产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带动广大西部地区参与到智能化引导的数字经济浪潮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