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明清皇帝登基仪式的见证者
天安门:明清皇帝登基仪式的见证者
金凤颁诏:天安门见证的皇权更迭
在明清两朝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天安门见证了无数皇家盛典,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金凤颁诏”仪式。每当新帝登基或重大庆典之际,天安门城楼上便会举行一场庄严肃穆的仪式:礼部尚书将诏书置于云盘,由奉诏官捧出太和殿,经午门抬至天安门城楼。宣诏官登台宣读完毕后,诏书会被小心翼翼地衔放在一只金光闪闪的木雕凤凰口中,用黄绒绳缓缓放下。城楼下,礼部官员托着朵云盘跪接诏书,随后送往礼部,分发全国,昭告天下。
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
天安门,这座巍峨的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到了清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在一场大火后重建,更名为“天安门”,取“外垵内和,长治久安”之意。作为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天安门的建筑规格极高,采用了九间五进的布局,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尽显皇家威严。
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城楼内部,60根直径近一米的红漆木柱支撑着巨大的屋顶,梁枋上绘满了金龙和玺彩画。城楼的四角悬挂着17盏古雅宫灯,最大的主灯高达6米,重达450公斤。城楼下,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基座上,雕刻着精美的莲花宝瓶图案,两侧各有一条百级马道,供皇帝上下城楼。
登基大典:天安门见证的皇权更迭
明清两朝,天安门不仅是皇帝登基仪式的重要场所,更是皇权更迭的见证者。每当新帝登基,天安门都会举行盛大的颁诏仪式。新帝会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随后登临天安门城楼,向天下颁布即位诏书。这一仪式不仅宣告了新帝的登基,更象征着皇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除了登基仪式,天安门还见证了其他重要时刻。皇帝大婚时,天安门会悬挂大红灯笼,城楼下铺设红地毯;将领出征前,会在天安门前举行祭旗仪式;御驾亲征时,皇帝会在天安门祭路;每年秋审,刑部会在天安门前提审要犯;科举殿试后,天安门还会举行“金殿传胪”仪式,公布考试结果。
从皇权象征到人民广场
1911年,随着溥仪退位诏书在天安门最后一次颁诏,这座见证了无数皇家荣耀的城楼也走到了封建皇权时代的终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宣告成立,天安门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全国人民的集会场所,每年的国庆阅兵、群众游行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天安门也从封建皇权的象征转变为人民的象征,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