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清朝密建皇储制:从创立到终结的历史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清朝密建皇储制:从创立到终结的历史真相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8%E5%AF%86%E7%AB%8B%E5%82%A8%E5%88%B6%E5%BA%A6/20723437
2.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7334
3.
http://www.gsftyg.com/news/2019-01/04/c_1122660922.htm
4.
http://iolaw.cssn.cn/gdfls/200410/t20041010_4593300.shtml
5.
https://www.edu.cn/edu/zong_he/zong_he_zhuan_ti/agjy/agzy/culture/201105/t20110516_616316.s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8%E5%AF%86%E5%BB%BA%E5%84%B2%E5%88%B6
7.
http://www.historychina.net/zlzx/2011-02-21/32526.shtml
8.
http://www.historychina.net/zz/355262.shtml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独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密建皇储制。这种制度始于雍正帝,其核心是在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并写下遗诏,密封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闸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这种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强调唯才是举,成为清朝皇位继承的一大创新。

01

制度创立背景

清朝建立后,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特别是康熙帝时期,由于废黜太子引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让康熙帝本人也深受困扰。因此,雍正帝即位后,基于对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02

制度实施过程

秘密立储的具体操作流程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03

具体实施案例

这一制度在清朝中后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际执行情况却并不完全符合预期。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1. 雍正帝:雍正帝是这一制度的创立者,他秘密选立了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为继承人。由于弘历表现出色,这一选择并未引起太大争议。

  2. 乾隆帝:乾隆帝两次使用秘密立储的方法。第一次选立皇次子永琏,但永琏三岁就去世了。第二次是在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为储君。

  3. 嘉庆帝:嘉庆帝在位期间也采用了秘密立储制度。虽然他有多个儿子,但长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因其兄长早夭而成为最年长的皇子,且表现优秀,因此被选为继承人。

  4. 道光帝:道光帝在1850年正月十四公开立四子为皇太子,这一做法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秘密立储的初衷。

04

历史影响与评价

密建皇储制的创立,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皇权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它试图通过保密的方式,避免公开立储带来的宫廷斗争,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转而注重储君的个人才能。

然而,这一制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情况下,储位人选早已内定,所谓的“秘密”只是形式上的。而且,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慈禧太后的专权,这一制度最终走向终结。

总体而言,密建皇储制作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重要创新,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完全避免权力斗争,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皇位继承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