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背后的概念转喻和隐喻》新书热卖!
《五行背后的概念转喻和隐喻》新书热卖!
《五行背后的概念转喻和隐喻: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一书近期受到广泛关注。本书深入探讨了“五行”这一传统哲学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揭示了其在语言学上的丰富内涵。对于对“五行”术语感兴趣的研究者和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通过阅读此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
五行概念的语义变迁
五行思想作为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木、火、土、金、水在语言使用中经历了复杂的语义变迁。本书通过大量语料分析,揭示了这些概念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体现。
以“土”为例,研究发现在古汉语中,“土”背后存在多种概念借代,如“土代土的特征”、“土代土制品”、“土代土地”等,同时还有“具有土的特征的事物/现象是土”、“一定地域内的事物/现象/人是土”等概念隐喻。而在现代汉语中,“土”的语义范畴有所收缩,主要保留了“土代土地”和“土代一定的地域”等借代用法,以及“不合潮流是土”、“文化是土壤”等新的隐喻延伸。
认知机制的演变
本书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五行概念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五行概念的语义拓展遵循一定的转喻-隐喻连续体模式。在古代,五行概念更多地与自然现象和物质属性相关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直观认知。而现代汉语中,五行概念的使用更加抽象化和符号化,反映了现代人对世界认知的演变。
例如,在古汉语中,“水”的语义拓展主要围绕其物理属性和自然现象展开,如“水流”、“水源”等。而在现代汉语中,“水”不仅保留了这些基本含义,还衍生出“水平”、“水到渠成”等抽象隐喻,体现了认知的深化和拓展。
语言、文化与思维的互动
本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语言学层面,更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古今汉语中五行概念的使用差异,揭示了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演变轨迹。
研究发现,五行哲学思想体系对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影响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古代,五行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医学、农业到建筑、风水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现代社会中,虽然五行概念在某些领域(如中医、命理学)仍有重要地位,但其整体影响力已明显减弱。
学术创新与价值
《五行背后的概念转喻和隐喻: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一书的出版,填补了五行概念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空白。通过严谨的语料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该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五行概念的理解,更为探索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的创新性在于:
- 首次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两个维度系统研究五行概念
-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分析概念转喻和隐喻
- 通过大量语料数据支撑研究结论
- 揭示了五行概念在语言使用中的历史演变
对于对五行概念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更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五行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变迁,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