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如何重塑中国古代丧葬礼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如何重塑中国古代丧葬礼仪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院
15
来源
1.
https://chiculture.org.hk/index.php/sc/china-five-thousand-years/2753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389949
3.
https://www.gov.cn/guoqing/2005-06/22/content_2582717.htm
4.
https://www.chinakongzi.org/zt/zhonghualiyue/201908/t20190816_199362.htm
5.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198765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9%99%86%E6%B3%95%E4%BC%9A
7.
http://kaogu.cssn.cn/zwb/kgyd/kgsb/202212/t20221227_5574459.shtml
8.
http://mzzjj.gz.gov.cn/zmhd/cjwt/zjlwt/content/post_7974024.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4%BD%9B%E6%95%99%E5%8F%B2
10.
http://jspopss.jschina.com.cn/shekedongtai/201411/t20141126_1870514.shtml
11.
http://www.ems517.com/article/152/530.html
12.
http://philosophychina.cssn.cn/xzwj/cxqwj/201507/t20150716_2735938.shtml
13.
https://fo.sina.cn/intro/2018-08-17/detail-ihhvciiv6415784.d.html?vt=4
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5%BA%A6
15.
http://www.zhongguowenwubao.com/portal/DigitPager/paperDetail/publishdate/2022-11-04/paperId/19465/id/10050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从最初的外来宗教,到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佛教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最终成为丧葬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1

佛教传入前的中国丧葬传统

在中国古代,丧葬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期。先秦时期,丧葬礼仪已形成定制,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演变成独特的殡葬文化。《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著作中,对丧葬礼仪的程序、职责分工等都有详细记载。

传统丧葬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初死时的招魂仪式,停柩期间的吊丧和助丧之礼,以及小殓、大殓等入棺仪式。丧礼中,儒家的伦理色彩和等次观念尤为突出,不同身份的人在丧礼中的服饰、仪式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大殓时,君主使用百套寿衣,大夫使用五十套,士人则使用三十套。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丧葬礼仪的深远影响。

02

佛教带来的新观念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死亡观念。与传统儒家关注现世伦理不同,佛教带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六道轮回”的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死后世界图景。

在佛教的轮回理论中,众生根据生前的善恶业力,在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牲畜六道中轮回转生。这种观念不仅解释了死亡后的去向,还强调了现世行为与来世果报的联系,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宗教动力。

03

佛教对丧葬仪式的具体影响

佛教不仅带来了新的死亡观念,还引入了多种丧葬仪式,其中最显著的是火葬和“七七追荐”仪式。

火葬的普及

火葬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一直局限于边疆少数民族。佛教传入后,火葬作为一种重要的丧葬方式开始在中国普及。唐代敦煌地区由于地处中西文化交通的最前沿,较早流行火葬。至宋朝,火葬已广泛传播至中国各地,尤以河东、江南、福建等地为盛。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丧葬习俗对中国传统丧葬方式的深远影响。

“七七追荐”仪式

“七七追荐”又称七七斋、水陆道场,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型法会。根据佛教轮回理论,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分七阶段随业力受生。因此,家属会延请和尚设斋念经,礼佛拜忏,为死者消罪免祸。这种仪式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北魏灵太后之父胡国珍死后就有延请和尚做七七斋的记载。唐以后,此风更盛,和尚开始参与儒家所制定的其他丧葬程序。

04

佛教因素在墓葬文化中的体现

佛教对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丧葬仪式上,还表现在墓葬装饰、设施等方面。

佛教图像与符号

考古发现表明,从汉晋时期开始,佛教图像和符号就出现在墓葬装饰中。例如,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中的簪花白毫相俑,以及南朝墓中流行的天人、僧人与佛像题材模印画像砖。这些佛教元素的出现,反映了佛教思想对丧葬观念的渗透。

佛寺与墓葬的结合

唐代以后,佛寺与墓葬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陵墓附近开始营建佛寺,或在佛殿下建造宝塔,作为丧葬礼俗的重要场所。例如,唐代皇室成员去世后,常将住宅改为寺院,以供后人祭祀。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佛教在丧葬礼仪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佛教与儒家孝道观念的融合。

05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佛教对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上。中古时期的丧葬礼俗,本质上成为了儒释道三教信仰的一个“名利场”。儒家的孝道观、佛教的轮回因果观、道教的鬼神观念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丧葬礼俗体系。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丧葬仪式中,还表现在墓葬设施和装饰上。例如,辽代帝陵中安置陀罗尼经幢,北宋皇陵和西夏帝陵中营建禅院,这些都是三教融合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融合,佛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丧葬文化,也进一步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佛教对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死亡观念到具体仪式,再到墓葬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层面,更体现在文化和社会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