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如何“拼”出新花样?
上海小店如何“拼”出新花样?
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店革命”。面对高昂的租金、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小店开始玩转“拼店经营”模式,通过时间或空间上的共享,实现降本增效。
什么是“拼店经营”?
“拼店经营”是指小店通过时间或空间上的共享,实现降本增效的经营模式。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种模式:
- 时间拼:根据时间段的不同,经营不同的业务。比如白天经营咖啡馆,晚上变身酒吧;或者夏季卖西瓜,冬季卖羊绒。
- 空间拼:将一个店铺空间分割成多个区域,分别经营不同的业务。比如一家店铺同时经营杂货、早餐和彩票业务。
上海小店的“拼店”实践
时间拼: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位于上海黄浦区黄家阙路的“小施羊绒”就是时间拼的典型案例。老板施丽芳在夏季将店铺租给西瓜小贩,既解决了夏季羊绒销售淡季的问题,又让店铺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样,附近的“小琴羊绒”则在夏季转型经营凉席和凉拖,通过季节性经营调整,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咖啡店领域,“早C晚A”模式(即白天卖咖啡,晚上卖酒精饮品)成为一种新趋势。星巴克在上海外滩源开设的首家“星巴克臻选咖啡·酒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模式不仅延长了营业时间,还覆盖了更多消费场景,提升了店铺的盈利能力。
空间拼:最大化利用有限空间
上海黄浦区黄家阙路上的心怡杂货店堪称“空间拼”的集大成者。这家仅10多平方米的小店,同时经营着杂粮煎饼、花卉、体育彩票、牛奶、烟酒饮料等多种业务。老板娘表示,最开始只经营烟酒和花卉,后来根据顾客需求陆续增加了牛奶、煎饼等业务。
徐子张在上海威海路的创业经历则展示了另一种空间拼模式。他将包子铺和咖啡馆合二为一,通过中西合璧的“早餐CP”吸引周边上班族。虽然初期手续办理较为繁琐,但这种模式最终实现了成本分摊和收入增长的双赢局面。
“拼店经营”的优势与挑战
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降低成本:通过共享空间和时间,分摊了租金和运营成本
- 提高效率:充分利用了店铺资源,避免了淡季闲置
- 增加收入:多元化经营带来了更多收入来源
- 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可以根据季节和时段调整经营内容
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 管理复杂:需要协调不同业务的运营
- 手续繁琐:可能涉及营业执照变更等问题
- 品质控制:需要确保不同业务的产品质量
政策支持为“拼店经营”保驾护航
为了支持小店经济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优化街区功能,允许“居改非”试点
- 简化市集活动审批程序
- 鼓励整体开发特色主题街区
- 降低特色小店经营成本
-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适度扶持特色小店发展
这些政策为小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4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4%,支撑近3亿人就业。在上海,67条特色商业街区和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上,分布着约9400多家特色小店,其中餐饮类约占37%,零售类约占31%,居民服务类约占12%。
“拼店经营”模式的全国推广前景
上海的“拼店经营”模式是否具有全国推广的可行性?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共享和灵活经营,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小店经营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种降本增效的经营模式更显重要。
然而,推广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同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
- 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 店主需要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确保不同业务的协调运营
- 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反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小店的“拼店经营”模式,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灵活应变,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小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