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1亿人,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77.5%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看短视频上瘾。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广泛关注。
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多重影响
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迅速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用户。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娱乐方式,却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短视频的快速切换和碎片化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靖指出,未成年人的大脑可塑性强,如果长时间观看短视频,大脑会习惯快速变化的内容,难以适应变化较慢的活动。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无法专心完成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任务,如阅读书籍或完成作业。
其次,短视频的即时满足特性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张羽团队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每天花在观看短视频上的时间越多,相应地在打游戏、看电视上花的时间也越多,而在睡眠和课后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就会越短。这种过度依赖即时满足的行为模式,可能阻碍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短视频内容的良莠不齐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陶寅琰调研发现,一些短视频存在不良内容,如校园霸凌、早恋等主题,这些内容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
平台保护机制的现状与挑战
面对短视频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各大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作为应对措施。以抖音为例,其青少年模式具备以下功能:
- 过滤不适宜内容
- 限制使用时间
- 禁止互动功能
- 提供优质内容
- 家长监管功能
然而,这些措施仍存在不少漏洞。例如,内嵌于微信平台的视频号,即使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仍可正常使用聊天、加群、朋友圈等功能,并观看好友分享的非青少年内容。这种“防火墙”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仍有可能绕过监管,接触到不适合的内容。
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面对短视频平台带来的挑战,需要政府、平台、家庭、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保护合力。
在政府层面,相关法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提出了社会共治模式,强调政府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多方联动。
平台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保护机制。专家建议,对于像微信这样的超级平台,应考虑将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和商业性服务进行功能性拆分,为未成年人设置更严格的安全阀。
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学习负担重、与父母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更易沉迷短视频。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观看时间,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则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此外,培养青少年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时代,完全禁止青少年接触短视频既不现实也不可取。相反,应通过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辨别信息、控制使用时间,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其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规避其潜在风险。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