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高考》背后:黄冈中学的贫困困境
《全城高考》背后:黄冈中学的贫困困境
近日,一部名为《全城高考》的电影在黄冈中学拍摄并上映,引发了人们对这所曾创造教育奇迹的学校的关注。然而,当人们将目光投向这所百年名校时,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担忧的画面:曾经的"奥赛金牌摇篮"如今却面临着严重的经费短缺,每年仅能提供三四十万元用于竞赛培训;曾经风靡全国的"黄冈密卷",并未给学校带来任何实际收益;优秀生源的流失,更是让这所曾经的教育"神话"陷入低谷。
从辉煌到低谷:黄冈中学的困境
黄冈中学,这所成立于1904年的百年名校,曾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从1986年到1991年,该校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续获得五块奖牌,林强、库超、王崧等学子的名字一度响彻国际赛场。在各类中学生学科竞赛中,300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200多人进入全国冬令营,100多人入选国家集训队,800多人被保送至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深造。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所曾经的"奥赛金牌摇篮"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2007年后,黄冈中学再也没有获得过国际奥赛奖牌,省状元也多年未见。曾经让无数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的"黄冈密卷",虽然仍在市场上热销,却并未给学校带来任何实际收益。
经费短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黄冈中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费短缺。据学校教师透露,每年用于单科竞赛的经费仅有10万元左右,4门课加起来的经费总额仅三四十万元。这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奥赛培训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到高校进行高水平的培训。奥赛涉及的大多是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内容,如果不到高校进行培训,很难取得好成绩。以物理竞赛为例,黄冈中学的学生在理论考试中并不逊色于武汉重点中学的学生,但在实验考试中却明显处于劣势。原因很简单:实验设备的缺乏和实验机会的稀缺,使得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
生源流失:学校发展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除了经费问题,生源流失也是黄冈中学面临的一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各地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集中,黄冈中学的优质生源正在被其他学校"挖走"。一些县市的高中通过提前选拔、设立实验班等方式,将优秀学生留在本地,而省会武汉的高中更是面向全省招生,进一步加剧了黄冈中学的生源危机。
一位初三学生家长表示,早在中考前,县里的高中就组织考试,提前选拔进入本地实验班的生源。而一些优秀的竞赛教练也被其他学校以更高工资挖走,进一步削弱了黄冈中学的竞争力。
教辅材料收益缺失:学校发展的"隐痛"
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打着"黄冈"旗号畅销全国的教辅材料,并没有给黄冈中学带来任何实际收益。黄冈中学的几任校长都曾公开辟谣:"黄冈密卷"并非黄高产,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编写或者极少编写教辅材料,学校也未从这些教辅材料中获得外界想象的收入。
以《黄冈密卷》为例,这套广受欢迎的教辅材料实际上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王后雄主编的。王后雄虽然是黄冈人,但他并非黄冈中学的教师。这些教辅材料的收益主要流向了出版社、经销商、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教师,而黄冈中学或教育行政部门却得不到任何利益。
"二次创业":黄冈中学的突围之路
面对困境,黄冈中学并没有坐以待毙。2014年,学校启动了"二次创业"计划,从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谋求突破。
学校开始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从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团队。
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高考尖子生的培养,又重视竞赛人才的选拔。通过建立高考英才班和竞赛班,学校试图在保证高考成绩的同时,重新在国际奥赛中取得突破。
结语:期待黄冈中学的再次崛起
黄冈中学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黄冈中学正在积极谋求改变。虽然道路崎岖,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相信这所百年名校一定能重新焕发生机,再次创造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