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水稻育种的科技革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水稻育种的科技革命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m.163.com/dy/article/H1B1JTAA0512TP34.html
2.
https://html.rhhz.net/SWJSTB/html/2017-12-67.htm
3.
http://www.goodbtk.com/newsitem/36031
4.
https://html.rhhz.net/SWJSTB/html/2018-9-149.htm
5.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UwMTE2MTYzNjE0Eg9zd2pzdGIyMDE3MTIwMDkaCDFucmR5bW1o
6.
https://biotech.aiijournal.com/CN/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467
7.
https://www.cnblogs.com/jessepeng/articles/16595375.html
8.
https://www.sciengine.com/doi/10.1360/N052015-00048
9.
https://www.cnblogs.com/miyuanbiotech/p/16574037.html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比2010年增长60%。作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水稻育种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的出现为水稻育种带来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水稻育种主要依赖于系谱分析和表型选择。育种专家通过观察植株的外观特征,如株高、穗型、粒重等,结合亲本的遗传背景,进行人工杂交和选择。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育种效率,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表型选择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表现可能差异显著。其次,传统方法无法直接检测基因型,只能通过表型间接推断,这大大限制了育种的精确性和效率。此外,传统育种周期长,通常需要7-10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的出现,为水稻育种插上了科技翅膀。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主要包括下一代测序(NGS)、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和SNP芯片系统。

NGS技术能够一次性对数百万个DNA分子进行测序,大大提高了基因型鉴定的效率。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或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科学家可以快速发现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然而,NGS技术的高通量也带来了数据分析的挑战,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生物信息学支持。

KASP技术则在成本效益和操作简便性方面表现出色。以水稻GS3基因检测为例,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KASP技术能够在一次反应中同时检测两个等位基因,实现对SNP位点的精准分型。与传统的SSR/STR技术相比,KASP技术不仅操作时间短、结果直观,还能有效防止实验室污染,非常适合高通量操作。

SNP芯片系统则通过微阵列技术,能够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SNP位点,实现对整个基因组的扫描。这种技术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种质资源的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育种材料的筛选提供了有力工具。

以KASP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例,该技术已成功用于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例如,在抗病性状研究中,通过KASP技术快速筛选携带抗病基因的个体,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在品质改良方面,KASP技术也被用于检测与稻米品质相关的基因位点,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实现了对目标性状的精准选择。

尽管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整合不同技术平台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如何降低技术成本,使其在更多育种机构普及;如何培养既懂育种又熟悉生物信息学的复合型人才等。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PCR等新一代定量分析技术也开始在功能核酸检测中崭露头角,为未来的水稻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来,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的结合,将为水稻育种插上科技翅膀。通过精准鉴定和选择,育种效率将大幅提升,有望在更短时间内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