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转氨酶升高的罪魁祸首?
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转氨酶升高的罪魁祸首?
转氨酶是反映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最为常用。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些酶会从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转氨酶升高的程度可以反映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轻度(<5×正常上限)、中度(5-15×正常上限)和重度(>15×正常上限)。
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
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转氨酶升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由五种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这些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其中HAV和HEV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而HBV、HCV和HDV则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病毒性肝炎导致转氨酶升高的机制在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当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干扰正常的细胞代谢过程,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使ALT和AST等胞内酶释放到血液中。此外,病毒还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进一步损伤,加重转氨酶的升高。
肝硬化:转氨酶升高的严重后果
肝硬化是一种进行性慢性肝病,其特征是弥漫性肝细胞坏死、异常再生、血管新生和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这种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而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导致转氨酶升高的机制较为复杂。在疾病早期,由于肝细胞损伤和坏死,转氨酶会显著升高。然而,随着病情进展,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转氨酶水平反而可能下降。这是因为此时肝脏的合成功能严重受损,包括转氨酶在内的多种酶的合成减少。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转氨酶水平的变化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最新研究进展:从治疗到预防
近年来,针对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乙型肝炎治疗领域,小干扰RNA(siRNA)类药物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Xalnesiran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CHB治疗药物,能够显著降低HBsAg水平。此外,通过优化治疗策略,如NA治疗后加用Peg-IFN-α,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功能性治愈率。
尽管如此,目前全球乙型肝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22年全球乙型肝炎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为13.4%和2.6%,而我国分别为24%和6.4%。这表明在提高疾病认知、加强筛查和治疗方面仍需做出更大努力。
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健康的重要预警信号,而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则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病因。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最新研究进展,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