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特种兵摇篮的前世今生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特种兵摇篮的前世今生
历史沿革:从军政干部学校到特种作战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这所被誉为“特种兵摇篮”的军事院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学院由两脉源头汇聚而成:一脉源于解放战争初期创建的冀热辽军政干部学校,后历经广东军政大学、第25步兵学校、解放军体育学院等多个发展阶段;另一脉则始于1978年国际关系学院开设的侦察与特种作战指挥专业。2011年,这两脉在羊城广州交汇,正式组建特种作战学院。2017年7月,为进一步优化军事教育资源配置,原特种作战学院与有着近70年历史的桂林陆军学院强强联合,组建成为现在的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现状分析:特种作战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横跨广西、广东和湖南三省区,在桂林、广州、衡阳、株洲等地设有8个营区。截至2021年5月,学院开设11个本科专业,涵盖特种作战、侦察情报、指挥信息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特种兵作战和侦察兵作战两个学科方向。
师资力量是学院发展的关键。学院现有教员500余人,其中高职教员14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56人。教员队伍中,有97人具有援外教学、出国留学和国际维和等经历,6人曾参战并荣立战功,19人获得世界冠军或全国冠军称号。学院还拥有3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名全军优秀教师,97人获得军队育才奖。
在教学设施方面,学院建有90余个军事共同和专业技术训练场,4个多种作战地形综合训练场,总面积达1.3万余亩。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学员在校期间可参加各类军事竞赛。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学院学员在全军及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得61项奖项,其中193人次获得全国全军一、二、三等奖,特别是在全军军事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未来展望:智能化特种作战的领航者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推进,特种作战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学院紧贴未来战争需求,积极探索特种作战人才培养新模式。
未来特种作战将向多维空间拓展。从传统的陆海空天四维空间,向电磁、网络、认知等无形空间渗透,向深海、深空等无人禁区延伸,向灰色地带拓展。学院将重点培养学员在这些新领域的作战能力。
在作战力量建设方面,学院将着力提升学员的全域机动渗透、无痕侦监、信火毁伤和民事行动能力。特别是在智能化指挥方面,学院将培养学员具备战场态势智能感知、虚拟指挥机构构建、灵活指挥决策和人机交互决策等能力。
特色亮点:首届国际特种作战论坛
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将于近期在广州举办首届国际特种作战论坛。论坛以“打造未来特战精英”为主题,邀请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的特种作战部队和院校代表参加。论坛将围绕特种作战人才培养体系、指挥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分享各国在特种作战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最新成果。
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体现了学院的国际视野,也为学院提供了与世界先进特种作战力量交流学习的平台,必将推动学院在特种作战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作为全军唯一的特种作战、情报侦察领域高等教育院校,陆军特种作战学院肩负着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特种作战人才的重任。学院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紧跟军事变革潮流,为打造世界一流特种作战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