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教你如何通过散文写作疗愈自己
黄鑫教你如何通过散文写作疗愈自己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压力和困扰。无论是工作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纠葛,还是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处理,就会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而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自我疗愈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心理学家黄鑫在其著作《用写作重建自我》中指出,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深度的自我探索和疗愈工具。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内心的困惑、痛苦、喜悦等情感转化为文字,从而实现心灵的释放和治愈。这种写作疗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发现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最终重建一个更加完整的自我。
觉察与看见:打破心灵枷锁的自由写作
写作疗愈的第一步是觉察。黄鑫在书中强调,自由书写是用写作重建自我的基础。所谓自由书写,就是不设任何限制,随心所欲地写下脑海中浮现的任何想法和感受。这种写作方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可以是日记、随笔,甚至是零散的思绪。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打破内心的束缚,让真实的情感得以流淌。
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或意象,这些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扰或渴望。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困扰的根源。正如黄鑫所说:“通过检查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自我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后续的疗愈奠定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滋养内在小孩”。黄鑫认为,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未曾长大的孩子,他承载着我们童年的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倾听这个内在小孩的声音,给予他应有的关爱和理解,从而实现自我疗愈。
探索与遇见:深入探索自我的诗歌散文写作
当我们在自由书写中获得了初步的觉察后,就可以进一步通过诗歌散文写作来深入探索自我。这种写作方式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腻地触碰内心的伤口,实现深层次的疗愈。
以台湾散文名家简媜的《杂草吞咽了故事》为例,这篇收录于《心中有片海的人》的散文,记录了她在阿嬷去世后送灵柩回旧厝时的内心体验。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叙述,展现了作者对阿嬷的不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写作方式让各种复杂的情感得到了安放,实现了心灵的释放。
在写作疗愈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卷入深层的痛苦情绪,而不是回避。正如简媜所说:“那日,我在心里对她说:‘阿嬷,你要保佑我更强更壮,将来有一天,来我的稿纸上,我们重新活一遍’。”这种对痛苦的直面和接纳,正是写作疗愈的核心所在。
和解与发现:透视命运轮回的家族回忆录写作
写作疗愈的最终阶段是和解。黄鑫在书中特别强调了家族回忆录写作的重要性。通过记录家族故事、绘制家谱图、整理老照片和家书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实现与父母及家族的和解。
这种写作方式帮助我们看清“我从哪里来”“父母为什么会那样做”等困扰,让我们明白许多行为模式和情感创伤其实源于家族的传承。正如黄鑫所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把思想变成文字,把爱恨情仇变成文字,把我们的、父母的以及祖父母的故事、人生经历和情感创伤变成文字,通过写作赋形自我生命的源流。”
最终,这种写作疗愈的过程不仅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安宁,更让我们发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过去的伤痛,接纳当下的生活时,我们就重建了一个真正的自我。
写作疗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给予自己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方式。正如黄鑫所说:“写作治疗的目标阶段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内心的困扰,不妨拿起笔,开始你的写作之旅。无论是记录日常的琐碎,还是抒发内心的苦闷,这些文字都将是你重建自我的重要工具。记住,写作疗愈的价值不在于写出多么优美的文章,而在于通过这个过程,你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治愈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