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创新模式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
章丘区创新模式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
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一项创新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正在悄然改变着学生们的生活。这个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主导的试点项目,通过同伴支持和标准化心理健康课程,为青少年打造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一个创新项目的启示
在章丘四中,17岁的高二学生小朱(化名)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她的母亲因肺癌离世,让她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然而,在班级心理委员李文灏的帮助下,她逐渐走出了阴霾。
“她一直陪着我,告诉我,妈妈看着我那样会心疼。”小朱回忆说。在心理委员的陪伴下,她不仅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期末考试还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个温暖的故事,正是章丘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的一个缩影。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在10个省区市开展,计划覆盖300所学校。项目开发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同伴支持工具包”,并制定了包含标准化课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旨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知自我、管理情绪。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现实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为期15年的追踪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研究发现,经历高水平情感和多维逆境的青少年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风险,尤其是那些母亲有抑郁症状的孩子。
研究将儿童逆境分为四种类型:低逆境、中逆境、母亲抑郁和高逆境。结果显示,即使其他逆境水平仅为中等,母亲抑郁的影响也具有显著的破坏性。这表明母亲的心理健康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一发现与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相呼应。据统计,全球10-19岁人群中,有1/7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组全球疾病负担的13%。在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成人水平。高中生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更是高达18.99%。
章丘模式:多方联动的创新实践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章丘区的项目显得尤为珍贵。项目通过建立同伴支持体系,让同龄人之间相互帮助,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项目还注重提升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让心理老师有了更有力的教学工具。
在章丘四中,初一和初二年级近1500名学生每两周就会上一次心理课。这些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规划和时间管理,还让他们懂得了感恩和自我接纳。正如学生宋烨茗所说:“通过心理课学习,我看到雨后的小花小草、石板路上的水洼、蛛网上闪光的水珠,会觉得感恩、开心。”
项目还促进了多部门合作,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章丘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孔刚表示,他们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合作,为需要帮助的青少年开辟了绿色通道。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家庭环境、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网络依赖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家庭则需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社会层面,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
正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健康与发展处项目官员李楠所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促进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联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