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旧电梯换新难,多方联动破局在望
上海老旧电梯换新难,多方联动破局在望
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高楼大厦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悄然浮现: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上海投入使用超过15年的老旧住宅电梯已达46272台,占总量近三成。这些电梯如同城市的“隐形杀手”,随时可能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
这些老旧电梯普遍存在运行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昂、乘坐体验差等问题。在一些小区,电梯困人、突然下坠等惊险场景时有发生,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部分电梯制造商已停产,零配件采购困难,维修难度和成本都在不断增加。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根据政策,更新电梯每台可获得15万元定额补贴,改造电梯每台补贴5万元。上海市也相应推出财政补贴政策,每台电梯更换最高可获得10万元补贴。
然而,即便有政策支持,老旧电梯更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资金筹措是首要难题。虽然政府提供一定补贴,但更换一部电梯动辄数十万元的费用,对于许多老旧小区来说仍是沉重负担。此外,更换电梯需要征得楼栋内多数业主同意,意见难以统一。加之更换流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审批,进一步增加了实施难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小区通过创新机制,成功破解了换梯难题。徐汇区宏润花园小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小区建于二十一世纪初期,32部电梯因年久失修,故障频发。小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了由精算师、电梯行业专家等组成的电梯工作小组。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和多方联动的执行体系,最终顺利完成31部电梯更换、1部电梯维修的“焕新升级”。
普陀区则开创性地推出了全市首部《普陀区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为居民提供了全流程的“标准公式”。该指引明确了从听取意见到材料归档的11个关键节点,让换梯工作变得有章可循。在真如镇街道的星河世纪城B区,4个楼栋的居民运用这一指引,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换梯前期工作。
长宁区古北五金小区则通过多元主体协商自治模式,成功更换了23部“高龄”电梯。小区业委会主任郑维琪表示,通过分批有序更换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工作难度,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第一批电梯更新完成后,后续批次的更换工作明显提速,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社区自治的力量。
针对资金筹措这一核心难题,各小区也探索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除了申请政府补贴外,还可以利用小区维修资金、公共收益,或通过业主自筹方式筹集资金。在具体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电梯品牌和施工单位也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应选择正规且知名的电梯制造商,注重产品的设计寿命和可靠性,同时要考量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老旧电梯更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简化审批流程;社区要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居民则需要增强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破解这一民生难题,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