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名片:龙泉印泥的传奇工艺
江苏文化名片:龙泉印泥的传奇工艺
在江苏常州的蓖箕巷36号,藏着一份延续了两千年的文化遗产——龙泉印泥。作为中国三大印泥之一,龙泉印泥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品质,被誉为“一泥千金”。从深水藕丝到陈年蓖麻油,从手工捶打到自然风化,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时间的沉淀。
古运河畔,常州蓖箕巷36号,这里藏着时间的礼物。龙泉印泥,中国三大印泥之一,一方朱红浓缩了东方印泥的神奇。它的神奇来自于极为苛刻的选材。
每年八月,藕梗成熟,采集深水的藕梗才能得出绵长有韧性的藕丝。这个看似自然的过程曾失传了近两百年,直到第六代传承人缪德根才得以运用。
当年采摭的藕丝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经过一年的时间静置阴干。所以在缪德根的保险柜里,存放着不同年份的阴干藕丝,这是他的珍宝。蓖麻油则要日晒夜露6年以上,集天地之精华,在自然中风化。等待油体形成膏状有稠度,方为上品。这是龙泉印泥与时间的约定。
一件工艺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而龙泉印泥,至少6年。它的神奇,还源自中国人的手上功夫。恰到好处的力道,配以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完成一次“药材”融合的伟大壮举。捶打、捣揉、搅拌,历经30多道手工工序,一点点地打磨。
这一抹的朱砂红终于等来了秋日的藕丝,他们的相逢让印泥成为了龙泉印泥。它征服了文人墨客,更成为收藏家的“挚友”。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被选作国礼。
龙泉印泥,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烂,火烧留痕。这一方朱红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长河中,走出神奇,也走出自己的传奇。
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联合制作的《江苏文化名片》系列微纪录片推出第十三个篇章:龙泉印泥。“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烂,火烧留痕”,作为中国印泥三大瑰宝之一、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泉印泥,其色百年不褪,工艺精巧繁复,可谓“一泥千金”。从莲池之藕到一方朱红,从古时的贡品到如今的国礼,本片通过选材、时间、技艺三个篇章娓娓道来龙泉印泥如何成就红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