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催婚越严重,子女婚姻可能越难幸福?
为什么父母催婚越严重,子女婚姻可能越难幸福?
在中国,“催婚”是一种普遍现象。父母催婚越严重,子女婚姻可能越难幸福?本文将结合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中的临床经验,深入探讨这一议题,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更健康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洞察。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对待恋爱和婚姻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他们选择更晚恋爱和结婚,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寻找合适的伴侣,推迟婚姻进程,甚至有的人并不打算结婚。
这使得许多父母感到非常焦虑,他们担心孩子越晚结婚越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害怕孩子没有自己的催促会长期单身,甚至终生不婚不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催婚行为甚至演变成了亲子间情感的砝码和权力的博弈。
父母可能会质疑:“子女是否应该听从父母的意见?”“子女不尽快结婚是否意味着不爱或不在乎父母?”
孩子则会思考:“我的婚姻应该由我自己做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边界在哪里?”“我早已成年,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自主权?”
尽管双方存在严重的分歧,背后有巨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但大多数正常的父母其实是爱子女的,希望子女生活幸福。同样,大多数年轻人也希望自己的未来生活美满。
在希望子女未来幸福这一点上,双方实际上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双方认为的达到幸福的途径和速度却不尽相同。
例如,有的父母认为只有结婚才意味着生活步入正轨,才可能获得幸福,至少不会孤独终老,难以理解婚姻以外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可能认为,糟糕的婚姻比单身更加不幸,好的婚姻并不容易,现在更重视挣钱维持生活和享受自由。
此外,父母自身的压力(如与他人比较、面子问题),以及来自他们自身过去的创伤(比如他们也曾被要求必须听从父母、尽早结婚),常常导致他们控制不住的要将这些压力和情绪通过催婚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许多父母并不清楚,当他们强烈地催促、要求、安排子女尽快恋爱结婚时,这些行为实际上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他们仿佛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地把孩子“推”进婚姻的殿堂,找到一个还不错的人,孩子似乎就能顺理成章地拥有一个还可以的婚姻生活。
然而,事情未必如此。
父母的催婚越严重,子女的婚姻幸福可能越难实现。
这种情况有时是因果关系——强烈的催婚本身可能对孩子的婚姻和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有时则是相关关系——催婚强烈的家庭背后通常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父母强烈催婚,也可能使子女的婚姻和人生更加艰难。因为在催婚激烈的家庭中的年轻人,可能早已对婚姻感到非常恐惧。
催婚的负面影响
1.催婚破坏婚姻的内在动机
父母越努力催婚,是否能让子女越快结婚?
有这个可能性,但是很多情况下却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外部动机过强时,其内部动机反而会减弱。(Mueller, C. M., & Dweck, C. S,1998)
这意味着父母催婚越强烈,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想要恋爱结婚的动机就越弱。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子女对恋爱和婚姻产生逆反心理。
探索如何建立幸福的婚姻,或是探索不结婚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都是重要且复杂的过程。如果不是出自个人内心的真正渴望,个人很难有动力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婚姻类型和伴侣,也难以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克服亲密关系中的各种困难。
过强的催婚压力反而会使子女将探索自己亲密关系和人生的需求,转变为如何应对父母的压力。
如果子女是一个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人,外在的催婚压力越大,他们体验到的想要恋爱和结婚的内在动机就越弱,以至于原本可能存在的恋爱和婚姻的愿望都可能被外界的压力所熄灭。
反而他们需要先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金钱来处理催婚带来的压力和痛苦,这消耗了探索真正爱情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当这些外在压力得到妥善处理后,他们才可能重新感受到内在的恋爱欲望和需求,开始为自己探索和建立适合的亲密关系。因此,催婚可能不仅使进入婚姻的难度增加,而且延缓了婚姻的进程。
如果子女从小到大一直非常顺从,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并优先考虑父母的感受,或是心理不够独立,那么可能会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尽快结婚。
但是,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干扰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意和节奏自然地找到合适的伴侣。当焦点从“寻找合适的人共度一生”转变为“尽快满足父母的期望”时,在恋爱上的选择往往变得急躁和不自然,这可能导致与并不合适的人建立关系。
这样导致他们也更缺乏内在动力去克服婚姻中的重重困难,努力经营好婚姻。他们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选择伴侣而持续感到内疚和遗憾,这些感觉会逐渐侵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婚姻质量。催婚虽然可能使他们更快地走入婚姻,但他们的婚姻幸福也更加困难。
2.催婚可能成为心理创伤
许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强烈的催婚行为本身可能成为孩子的心理创伤,即使意识到了,他们可能还是会继续这么做。
这也类似于严厉催促甚至逼迫孩子学习造成的心理创伤。因为无论父母的动机中是否包含“我是为了你好”的想法,只要一个人使用大量的负面言语评价、责骂、强行干涉、甚至威胁来强迫另一个人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心理创伤。
更加悲哀的是,孩子越是爱父母,越在乎父母的感受,希望得到父母的喜爱和认可,父母的催婚对孩子的影响就可能越大。
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期望不仅可能导致子女的焦虑和抑郁,还可能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当父母持续对子女的婚姻选择施加压力时,子女可能会感到自己控制生活的权力被剥夺,这种感觉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Thurber, Chris and Hendrie Weisinger,2021)
这也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见过许多因为父母的强烈催婚而痛苦的年轻人,甚至有些人可能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心理咨询费用昂贵且耗时,如果没有强烈催婚带来的痛苦,他们本可以将这些资源用于探索和建设他们想要的人生和关系。
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并非完全不想恋爱或结婚,即使没有父母的催婚,他们也可能会为自己尚未体验过的美好恋爱关系感到遗憾和孤独,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无论从内心还是外在现实来看,这条路都不容易,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也见过一些爱孩子的父母,尽管他们会催婚,但并不采取过激的方式。然而,即便如此,子女已经感受到了许多压力和困难。因为爱是相互的,当父母对孩子有爱时,孩子也会爱着父母。但当父母意识到他们的催婚可能会伤害到孩子时,他们会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会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努力控制自己对孩子婚姻的焦虑。
3.个人恋爱和成长的节奏被打乱
每个人进入亲密关系的节奏是个体化的,如果因为外在压力打乱了这一节奏,反而可能会使年轻人乱了阵脚,更难稳妥地建立亲密关系。父母催婚的压力、痛苦和期待也可能会被投射到相亲对象或恋人身上,增加关系中的矛盾。
恋爱和婚姻不应被视为一个任务,一旦完成就结束了。它们是漫长的人生体验,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提供自我探索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机会。被父母催婚可能导致年轻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入这个人生阶段,难以充分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过早或非自主的决定可能阻碍一个人在情感成熟和个人责任感方面的自然发展。
强烈催婚的家庭,孩子早已恐惧结婚
虽然催婚是常见现象,但是有不少强烈催婚的家庭背后却存在着其它问题。
恰恰是催婚过激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不愿恋爱或结婚。
因为这种家庭环境已经深植了让孩子厌恶婚姻的种子,而这种种子并非仅仅通过催婚就能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催婚过激的家庭已经为孩子埋下了不想结婚的种子?
我们可以思考,哪些家庭更可能采取激烈的催婚方式?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轻易地建立良好且舒适的亲密关系并从中获益,ta自然会倾向于恋爱。如果孩子极不愿意恋爱或结婚,必然是遇到了某些使他们感到恋爱和婚姻会带来的非常痛苦和困难的因素。
催婚过于强烈的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困难和痛苦,轻视这些感受,并坚持认为孩子应该顺从自己的意愿,认为孩子的服从比婚姻的真正幸福更重要。
这种情况常见于“家长制家庭”—“孩子的感受不重要”、“孩子的自主意愿不重要”、“父母不需要理解孩子”、“孩子应该听从父母”的观念盛行。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还常看到“妻子应该听从丈夫/丈夫应该听从于妻子”、“伴侣的感受不重要”的态度。
催婚的激烈通常与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相关,这种斗争中,互相的情感和对方的感受被忽视。
如果父母连自己的孩子的痛苦都不能理解和关心,他们又如何能在伴侣关系中做得更好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的婚姻能幸福吗?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又能和谐吗?
孩子早已目睹父母婚姻中的种种问题,见证了父母的其中至少一方在婚姻中的大量痛苦。孩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也可能长期经历了许多被控制、被要求、不被理解和尊重的痛苦,早就形成了“亲密关系是令人恐惧和痛苦的”、“婚姻是可怕的”的信念。
因此,在催婚激烈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是对婚姻感到最为恐惧的人。
亲子关系和恋爱婚姻本应是亲密的关系,但父母的激烈催婚态度使孩子感到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面临无休止的要求、指责、失去自由,因而对进入这样的关系感到更加恐惧。看着自己的父母在痛苦的婚姻中挣扎,却仍然被推向“火坑”,孩子的恐惧和疑虑只会加剧。
超越婚姻:理解与爱的关系
比结婚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和子女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希望父母在催婚时能多考虑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为何不愿意恋爱或结婚,倾听并尊重子女的想法与感受。良好的沟通包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同时理解子女对婚姻的态度和期待,而不是单方面施加压力。
当子女有恋爱结婚的意愿时,父母成为子女的帮助者,支持者,不破坏子女的婚姻幸福,同时成为子女在婚姻中个人幸福的底气。
当子女不愿意尽快结婚时,父母避免把子女对婚姻的个人选择解读为“子女是否爱父母”,正如父母是否催婚也不等于“父母是否爱子女”。这种差异仅仅是两代人对婚姻的不同理念和个人选择,与爱与否无关。
如果父母能够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便能更有效地以身作则,向子女展示亲密关系中的温暖和正面价值。
这不仅让孩子更期待亲密关系,也教会他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这样的关系。(Paul Wallin,1954)
最终,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拥有自己定义的幸福的、足够好的人生,无论这个人生是否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婚姻。
那是每一个有爱家庭的共同愿望。
本文参考资料:
1.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DOI:10.1037/0022-3514.75.1.33
2.Newman, S. (n.d.). Have You Mastered the Tricky Art of Parental Pressure? Psychology Today.
3.Thurber, C., & Weisinger, H. (2021). The Unlikely Art of Parental Pressure: A Positive Approach to Pushing Your Child to Be Their Best Self
4.Paul Wallin,1954.Marital Happiness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s Attitude to Marria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