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让工伤申请更便捷?
信息技术如何让工伤申请更便捷?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伤申请流程也在不断优化和简化。各地纷纷推出创新举措,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伤保险服务效率,让企业和职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创新举措: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浙江平阳,当地社保部门推出了工伤“E鉴通”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工伤认定、鉴定、待遇报销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该平台具有以下亮点:
远程调查取证:受伤职工可通过浙里办App提交工伤远程调查取证申请,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后,接受视频取证并在线核对调查笔录签字确认。整个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确保流程规范、公开公正。
智能化劳动能力鉴定:通过AI智能辅助系统,建立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库、伤情描述模板库等,实现伤情描述录入和鉴定结论的智能辅助,提高了鉴定结论的准确度。
5G远程鉴定:将多个平台融合,创新打造远程视频劳动能力鉴定系统,实现经办端、医院端、用户端多场景鉴定模式。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员,并主动推送短信提醒。
一人e码一档:借助电子社保卡,建立工伤职工个人工伤“档案袋”,集成提供各类信息并支持扫码调档查阅。
全流程可视化跟踪:构建工伤E鉴通平阳专区,支持工伤职工在线检索查看工伤业务经办进程情况,实现全链图谱性展示。
在山东济宁嘉祥县,当地人社局则推出了工伤保险“一件事”改革,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业务整合为“一件事”,设立“工伤保险一窗通办”业务专窗,实现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改革后,群众跑腿次数减少50%,申请表单、材料减少30%以上,业务办理时间压缩25%。
具体案例: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以江苏南通为例,该市人社局通过工伤保险“一体化”推进,实现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的整合。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办平台快速完成工伤备案和认定,无需多次往返窗口提交材料。据统计,工伤保险“一件事”全网办理成功推行后,工伤档案电子化平台也顺利上线,为江苏省一体化平台“一件事”办理、全省电子档案平台上线做了有益尝试。
法律依据与申请流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流程如下:
申请时间:
- 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申请。
- 劳动者一方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提出申请。
所需材料:
- 工伤认定申请表
-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 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受理与认定时间:
- 社保部门应在收到完整申请材料后的15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
- 受理后,社保部门应在60日内作出认定或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
技术支撑:金保工程的核心作用
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离不开金保工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技术支撑。该平台经过多次升级,目前的三版系统在业务体系和技术框架上都进行了全面升级,能够更好地支持各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优化。
总结与展望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工伤申请流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减轻了企业和职工的负担。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工伤保险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