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教你12大养生秘籍,延年益寿!
老中医教你12大养生秘籍,延年益寿!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黄帝内经》中对上古时期人们养生之道的描述,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中医认为,人的自然寿命一般为一百岁左右,但通过适当的养生方法,可以延缓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梳头:唤醒头部神经
梳头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一种养生之道。中医认为,头部通过经络与全身相通,人的头部和颈部分布的主要穴位有100多个,上星、百会、太阳、玉枕、风池等穴位在梳子的反复按摩刺激下,会通过神经末梢把刺激传递给大脑皮层,以达到调节头部神经的目的,缓解头部神经紧张状态,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梳头时,梳齿与头皮频繁接触、摩擦,头皮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后产生电感应,电感应通过大脑皮层,使头部神经得到舒展和松弛,有利于调节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头皮及脑细胞的血氧供应,消除大脑疲劳,增强脑功能,使人思维更加敏捷,记忆力变好,从而延缓大脑衰老。坚持梳头对预防感冒、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中风、老年性痴呆、颈椎病等都大有裨益。
鸣天鼓:调补肾元
“两掌掩耳余指击,脑后盛鸣天鼓声,鼓膜震响十余下,醒脑安神增记力。”这是养生功“鸣天鼓”的歌诀,该功被认为能强肾增智及治疗耳部疾患(如耳鸣等)。因其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因此被很多人用来作为日常保健操。
从现代解剖生理的角度分析,鸣天鼓时“鼓声”的形成与声音在耳内的传导密切相关。而声波在耳内的传导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骨传导是指声波经颅骨(骨迷路)传入内耳的过程。当空气传导途径被阻断时(如外耳和中耳疾患),骨传导可部分代偿,故不会产生完全性耳聋。
练习时,双手将耳廓完全覆盖,其收集声波作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声波在耳内的空气传导效应大为降低。声音的传导以骨传导为主,食指叩击在枕骨上,由骨传导形成声音。骨传导是固体传声,效果好,我们听到的“咚咚”声,声音响宛如“天鼓”。
传统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揉眼:明目亮眼
中医认为,神藏于心,其表现在目,所以眼之能视,主要受心主使。所以,在中医的世界里,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口”。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之后,视力下降、眼干、眼涩、眼花、流眼泪、眼睛红肿等眼部问题就会出现。无奈的是,作为现代人,又无法完全避免电子产品,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眼睛的伤害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医十分推崇的养眼方法——运目法。运目,眼球上下左右的转动,眼周的肌肉也会得到充分的拉伸和舒展,避免眼球一直保持同一动作,使眼周的经络以及气血可以顺畅的流通,及时的排出眼部产生的“垃圾”。这样长期的坚持眼睛锻炼,就会让眼周的各个组织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使得眼睛逐渐明亮。老年人长时间坚持运目,还可改善老花眼。
反过来讲,眼睛明亮说明肝经以及气血都是正常的。目与五脏都有着关联,但毫无疑问,目与肝关系最密切。“肝开窍于目”,“肝气升运目,轻清之血,乃滋目止血也。”气血通过肝经上行以养目,眼睛有病,肝经也会不畅,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穴亏虚,视物不明。
叩齿:强肾固精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先用舌尖舔上腭数次,待口中生津后,再用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叩击36次,然后用舌在口腔内搅动,待唾液满口时,分3次咽下,每次咽时要作吞咽动作,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
摩腹:调理脾胃
揉腹,即用手来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以调整脾胃、通和气血、增补神元、补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腹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6次,力度适中,以腹部感到温热为宜。
咽唾液:滋养五脏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对健康有益是有一定道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先用舌尖舔上腭数次,待口中生津后,再用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叩击36次,然后用舌在口腔内搅动,待唾液满口时,分3次咽下,每次咽时要作吞咽动作,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
撮谷道:防治痔疮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先放松全身,然后做收缩肛门的动作,每次持续5秒钟,重复36次。
揉涌泉:温养肾精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温浴后经常搓涌泉穴,可祛病延年。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用手掌摩擦双脚涌泉穴,每次36次,以感觉发热为度。
拉耳:调和气血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用双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耳廓,上下摩擦36次,然后用食指轻轻敲打耳后高骨36次。
伸懒腰:畅通经络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伸懒腰是养护肝胆最简单的办法。人体困乏的时候,气血循环缓慢,此时若尽力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伸懒腰后,由于血液循环加快,不仅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唤醒”了大脑和五脏六腑,对全身都有保健效果。伸懒腰也有技巧,身体要尽量舒展,四肢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时,尽可能地吸气;放松时,全身松弛,尽可能地呼气,锻炼效果会更好。
安心静坐:调养心神
情绪与健康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晚空腹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盘腿而坐,闭目养神,意守丹田,呼吸均匀,持续15-30分钟。
饮食养生:调和脾胃
进食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故应予以足够重视。进食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
进食宜缓:是指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
食宜专致:《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进食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进食专心致志,既可品尝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杂合进食,做到“合理调配”。同时,也可增进食欲。
进食宜乐: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乐观的情绪和高兴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肝疏泄畅达则胸胃健旺。反之,情绪不好,恼怒嗔恚,则肝失条达,抑郁不舒,致使脾胃受其制约,影响食欲,妨碍消化功能。
在进食之后,为了帮助消化食物,亦应做一些必要的调理,例如:食后散步、摩腹等。食后散步的具体方法是: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沙发)休息。饭后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才于健康有益。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摄养枕中方》中也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进食后活动身体,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而散步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
注意事项
这些养生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用人群:这些方法适合大多数健康人群,但对于有特殊疾病的人,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持之以恒: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适度原则:任何养生方法都要适度,过度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调和身心、延年益寿。这些养生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显著,关键是要坚持。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些养生方法,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