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如何破解国民素质失衡难题?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如何破解国民素质失衡难题?
2018年,一篇关于中国游客素质的调查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出境游人数持续增长,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仍时有发生,如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国民素质失衡的深层次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挑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涵盖了多个维度:
- 经济体制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社会结构变迁: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 城乡格局变化: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
- 对外开放程度: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
- 社会治理方式:从伦理社会转向法理社会
这一系列转变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正如社会学家郑杭生所指出的,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在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同步并行,相互交织,涉及社会所有构成要素系统的相应变化与调整”。
国民素质失衡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民素质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观念的动摇
近年来,一系列道德滑坡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再到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混乱。
正如学者朱经纬所指出的:“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的意识中,出现了一些是非不明、荣辱颠倒的现象。比如,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
信仰体系的缺失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的贫瘠却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导致许多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迷茫。
公共意识的淡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公共意识的淡薄。
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座、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丢弃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体验,更折射出部分国民公共意识的缺失。
应对之道:多管齐下提升国民素质
面对国民素质失衡的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合力。
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管理
政府需要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提升国民素质提供制度保障。例如,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体系;针对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可以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推动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教育引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这不仅包括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更需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
经济发展:缩小差距,促进公平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国民素质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同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分配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能改善物质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文化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民提供精神指引。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媒体宣传,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展望未来:信心与期待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暂时的。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民素质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正如学者艾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所说:“文明的进程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受制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结构,是一定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同力量之间的关系结构长期发展的结果。”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