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堵”到“疏”: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新趋势
从“堵”到“疏”: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新趋势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三年来,这项政策效果显著: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超过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已控制在3小时以内,八成以上未成年人不充值或月充值金额低于30元。
政策加码,行业积极响应
自2005年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以来,我国持续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游戏时间、付费等做出详细规定。2021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保护专章。同年8月的“830新规”更是将限制措施提升到新高度。
游戏企业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构建了多层次的防护体系。以腾讯为例,通过“功能+服务”策略深化防沉迷措施,包括优化人脸识别策略、推出“防代过人脸巡查”功能、增设“充值意愿认证”流程等。同时,企业还为家长提供了丰富的管理工具,如“一键禁玩禁充”、“一键屏蔽陌生人”等功能,助力家庭监管。
成效显著,但仍存挑战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游戏行为明显改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游戏用户数、游玩时长和花费全面下降。然而,家庭监管意识不足成为新的挑战。调研显示,73.8%的家长知道孩子曾绕过游戏平台监管,其中81.6%的家长对此持默许或放任态度。部分家长甚至主动帮助未成年人绕过监管,如60.76%的未成年人充值行为由家长代为完成。
从“堵”到“疏”,开启保护新阶段
面对新挑战,游戏行业开始探索从单纯限制转向疏堵结合的新模式。腾讯推出的“智体双百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计划通过建设“未来教室”和“未来运动场”,为城乡儿童提供科技教育和体育锻炼机会。截至2024年12月,已在全国29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落地103个项目点,带动3.8万所学校参与。
此外,游戏企业还通过公益项目支持未成年人成长。例如,“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联合多个游戏产品发起“触梦计划”,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正向帮助。《穿越火线手游》的“火线燃梦计划”、《英雄联盟》的“守护燃梦计划”等,都在积极探索游戏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性互动模式。
未来展望
随着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工作进入新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游戏企业应继续优化技术手段,提供更精准的防护;家长需要增强监管意识,合理利用平台工具;学校和社会则应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娱乐选择,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正如专家所言,未成年人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限制游戏时间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