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柏拉图到莱布尼茨:哲学的可能世界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柏拉图到莱布尼茨:哲学的可能世界之旅

引用
知乎
12
来源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89762
2.
https://www.sohu.com/a/191243036_556730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964949972011321
4.
https://www.sohu.com/a/167961028_813988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QC0SDT0552Z7SS.html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618190075021947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88%E7%89%B9%E5%BC%97%E9%87%8C%E5%BE%B7%C2%B7%E8%8E%B1%E5%B8%83%E5%B0%BC%E8%8C%A8
8.
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view/index/theory/3261
9.
https://www.zzqklm.com/w/yl/3132.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83%BD%E4%B8%96%E7%95%8C
11.
http://www.cass.cn/keyandongtai/xueshuhuiyi/202304/t20230428_5625599.shtml
12.
https://tsla.ecnu.edu.cn/CN/Y2024/V44/I1/157

从柏拉图到莱布尼茨:哲学的可能世界之旅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论,到亚里士多德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再到17世纪莱布尼茨提出的可能世界理论,哲学家们对“可能世界”的思考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程。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文艺理论,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01

柏拉图的三张床:理念世界的投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三张床理论”,是理解其艺术观的关键。在他看来,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在,而现象世界则是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用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

第一张床是理念的床,由神创造出,是第二种床的根据和摹本。
第二种床是物质的床,由工匠根据理念的床仿造出来的床。
第三种床是影像的床,由画家模仿第二种床而制造出的床。

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的床才是真实体,而工匠的的第二种床只是近似于真实体,画家所画出来的床就更低一个等级。注意,画家代表的并不只是绘画,代表的是文艺(包括诗歌)。
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切东西。 ——《理想国》
柏拉图把艺术比作镜中的影像,虽然看起来能制造出一切东西,但都不是实体。它是“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相差着两层,它只能摹仿外形,不能摹仿实质。

柏拉图对文艺的批判态度由此而来。他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远离真理,因此对文艺持批判态度。在《理想国》中,他甚至主张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因为诗人只是在模仿现实,而这种模仿既不能带来真理,也不能保护国家的安全和自由。

02

亚里士多德的转向: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积极态度。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但这种再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现实的加工和提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诗歌再现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现实世界中可能存在的事物。

这种强调把再现可能性作为艺术创作对象的做法是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他积极平价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

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艺术因其具有“再现”的特征,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快感。因为再现的东西有别于现实,所以我们才会欣赏艺术作品;如果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真实的,反而令我们厌恶。想象一下,假使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后再次登上舞台会是一种什么效果。
虽然面对这种真实的场景我们会退避三舍,但当我们沉浸在索福克勒斯的这部杰作《俄狄浦斯王》中时,我们从戏剧再现中获知俄狄浦斯的命运,从而获得快感。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对公众的教化能力,这一点成就了他的艺术认识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为艺术的存在和价值提供了新的辩护,也为后来的可能世界理论开辟了道路。他认为艺术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可能世界的探索和呈现。这种观点为艺术的虚构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03

莱布尼茨的突破:可能世界的多元性

17世纪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将可能世界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且是最完美的一个。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一元世界观,提出了现实的多元性问题。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模态逻辑和分析哲学提供了基础,也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文学理论中,可能世界理论被用来分析叙事作品中的虚构性、叙事性和经验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

04

从哲学到文学:可能世界理论的现代应用

当代学者将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叙事学,建立了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关注虚构性、叙事性和经验性三个维度,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能世界理论认为,虚构世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按照通达规则进行模拟的一个可能世界。这种观点打破了结构主义思想的文本封闭原则,强调了叙事积极创造现实的功能。可能世界方法既保留了文本理论又引入了历史与认知维度。

最后,当我们讨论各种媒介、各种本体论层次的叙事时,需要一个共同的隐喻——“世界”——来帮助我们实现詹明信所谓的“代码转换”(transcoding)。[8]这样,可以用同一个术语连接跨领域的概念范畴。通过可能世界术语,我们可以打通叙事理论研究的哲学、量子力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视角。可能世界的通俗定义是指世界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假设过去事态、预测未来事态、制订行动方案的思维工具。同样,从使用的角度,叙事被定义为通过模拟来预测和规划我们未来的行动,这些模拟“有助于我们为世界中的行动做准备。我们能够在模拟中行动并检验后果,然后才在现实世界中付诸行为。”[9]在叙事学里,故事被刻画为读者在文本解码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建构,或者说是读者所形成的关于故事世界的心理意象。这样,世界、宇宙、叙事、故事在特定语境中可以作为同义词使用。

从柏拉图到莱布尼茨,哲学家们对可能世界的思考经历了从理念到现实、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也为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理解可能世界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探索人类想象的无限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