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羊肉:七百年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张泽羊肉:七百年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东南角,有一道被誉为“松江第一羊”的美食,它不仅是一道简单的菜肴,更承载着七百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这,就是张泽羊肉。
七百年的味道传奇
张泽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相传,元朝名将沙栓驻军松江府府南地区,在此设立牧场,大规模养羊。蒙古族人吃羊简单,直接吃水煮羊、手把羊肉,当地人也效仿这种方式,水煮白切羊的习俗流传至今。所以江南吃羊以黄浦江为界,“北红南白”,黄浦江以北红烧,加入农耕文明的细腻调味;以南则是蒙古族风格的白切,张泽羊肉就是最好的“南白”代表。
独特的木桶煮制工艺
张泽羊肉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木桶煮制的工艺。这种工艺完整版的形成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但流传至今的木桶煮羊肉是其经典做法。第六代传人寿新明完整继承了这项技艺。
煮羊肉要用老汤,汤随添随加,但只加水不换新,时间积累香味,日积月厚,越厚越醇,老味道新味道共融一桶。寿新明用的这只桶不是普通的木桶,木料都是由老房子、老物件上拆下来的。寿新明的丈人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木匠,老木匠心里有张老木地图,老木寻来,先要看料,手指敲上去,木头噗噗响肯定不灵,梆梆响那就对了,保证是块好木头,做木桶最好。有桶有汤,直接放羊,不放任何作料,只加少许盐。一年龄左右的小羊,去重后约20公斤,半米高的木桶,一次可以放入三只整羊,干柴烧火,慢炖慢煮,过程中不可揭盖,老师傅凭空气里的肉香即能判断——肉酥皮糯,酥到什么程度糯到哪一步,两三个小时后就可以捞出来吃了。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2017年,张泽羊肉制作工艺被列入上海市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明木桶羊肉老板寿新明就是这项区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作为第六代传人,寿新明不仅完整继承了这项技艺,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明木桶羊肉现在有两家店,寿新明每天凌晨两点起床,选羊宰杀、下锅煮肉,老爷叔们早上四五点踩着点来吃头锅肉,点一盘烂糊羊肉,上一小瓶神仙酒,如果喜欢还可以来一盘白切羊肚、羊肝双拼,粉嫩的羊肝蘸着自制酱油,嚼软玉一样,这日子真是好过神仙;头批老爷叔们吃好了,中爷叔们也来了,年轻小爷叔们来得最慢。新明羊肉店高峰期一天可以卖掉40只羊。
从老街走向未来
如今的张泽羊肉,已经成为松江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的张泽羊肉美食文化旅游节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其中烂糊羊肉更是备受推崇。在叶榭镇老街,体验者可以亲自操作木制织机,感受飞纱走线的神奇过程;可以学习叶榭软糕、张泽羊肉和张泽青龙饺等美食的制作工艺和烹饪技巧;还可以尝试竹编技艺和筘布文创产品制作等。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寿新明的儿子有自己的事业,子承父业这条路行不通。他开始带徒弟,收了十几个,徒弟们学了手艺都各自开店,张泽羊肉四处开花。这种开放式的传承方式,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得以延续,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
一碗热腾腾的张泽羊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道历经七百年沧桑的美食,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烹饪方式和最纯正的味道,成为松江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