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到道教,“急急如律令”的前世今生
从《西游记》到道教,“急急如律令”的前世今生
“急急如律令”这句看似简单的咒语,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早出现在汉代公文中的结束语,表示需要迅速执行的命令。后来道教将其引入符咒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式中。而我们熟悉的《西游记》,更是将这句咒语带入了大众视野。
从公文用语到道教咒语
“急急如律令”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公文制度。在汉代,这是一种紧急文件的处理方式,意味着需要按照律法迅速处理。《云麓漫钞》中记载:“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这种公文用语体现了当时对法律执行效率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公文格式被道教所吸收,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咒语。道教认为,咒语中蕴含着自然界的特殊信息,通过高功法师的念诵和作法,可以驱使鬼神、治病禳灾、驱邪灭祸等。这种咒语不仅是沟通人与神明的桥梁,也是实现道教仪式目的的重要手段。
道教仪式中的重要作用
在道教中,“律令”不仅指法令,还被视为一个鬼神的名字。据《土风录》记载:“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也就是说,“律令”原本是周穆王时期的人,死后变成神仙,在雷公电母的雷部当差,是道教中最为快速的神仙之一,也就是神行太保的祖师一类的。
因此,“急急如律令”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表达速度像律令一样快的意愿。在道教的法术和符咒中,念诵“急急如律令”就是希望借助律令鬼神的速度,使法术或符咒能够迅速生效。同时,这也体现了道教对于三界诸天上帝的敬畏,以及对于鬼神力量的信任。
文学作品中的传承
“急急如律令”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游记》。孙悟空在平顶山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战斗时,就曾念诵这句咒语。《西游记》中写道:“行者道:‘你这伙毛团,不识起倒!若尽了你,我也不得干净,且留你性命,快早去投生!’众猴果一齐磕头礼拜,又都哀告道:‘大圣爷爷,我们错了!从今以后,再不敢无故伤生,只以果子为粮,与我等寻草吃去也!’行者道:‘既如此说,去罢!’众猴叩头而去。行者即忙追上师父,一同回庄。”
此外,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荣海文》中有“无昏汨乱流以作神羞,急急如律令”这样的句子。唐代另一位诗人释寒山也曾经写下“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这样的诗句。明代作家汤显相在名作《牡丹亭》中也用了“急急如律令”这样一句话——“此符屏却恶梦,辟除不祥,急急如律令救。”
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在现代影视作品中,“急急如律令”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引用和模仿。在《哪吒》等动漫电影中,这句咒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热心的网友还给这句话配上了英语翻译:fast,fast,biu,biu!既生动又形象。
结语
从汉代公文到道教符咒,再到现代文化,“急急如律令”不仅见证了公文处理的严格要求,更成为了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