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成灭蝗新星:东非蝗灾防治迎来新突破
生物农药成灭蝗新星:东非蝗灾防治迎来新突破
2025年伊始,东非地区再次面临严峻的沙漠蝗灾威胁。此次蝗灾规模空前,涉及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等9个国家,蝗虫数量高达3600亿只,是当地数十年未见的严重灾情。更令人担忧的是,3、4月份第二代蝗虫即将孵化,预计数量将增加500倍,这将对当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迅速行动,将应对沙漠蝗灾列为首要任务。然而,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而且长期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生物农药以其环保、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灭蝗界的明星产品。
在众多生物农药中,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因其对蝗虫的特异性感染能力而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团队的研究发现,通过基因改造的绿僵菌可以显著提高对群居型飞蝗的杀灭效率,半致死时间从7.33天缩短到5.92天。这一突破性进展为生物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2019-2020年东非蝗灾中,由CABI开发的绿僵菌生物农药“绿色肌肉”(Green Muscle)已在230多公顷土地上投入使用,成功杀灭高达90%的蝗虫。这种生物农药不仅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持续效果,可以从受感染的蝗虫传播到健康蝗虫,形成群体免疫效应。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具有明显优势。化学农药虽然能快速杀灭蝗虫,但容易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而且蝗虫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而生物农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对多种蝗虫种类都有效,如沙漠蝗虫、红蝗虫、萨赫勒树蝗虫等。
然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资金短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应对此次蝗灾发起了1.38亿美元的筹资计划,但截至2月27日仅筹集到0.33亿美元,缺口巨大。此外,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在最佳时机施用。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防治技术有望在蝗灾控制中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更多新型生物农药,并结合“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以及无人机监测技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智能监测体系,实现对蝗虫的精准防控。
面对这场跨越国界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粮农组织通过其全球沙漠蝗信息处(DLIS),全天候监测全球沙漠蝗情况,并提供预报和预警。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加强协作,共同应对这场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挑战。
生物农药的崛起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我们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蝗灾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