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仁“盐炙入肾—温肾缩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
益智仁“盐炙入肾—温肾缩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
- 导航:首页 > 科学基金
- 批准号:30973941
- 批准年度:2009年
- 学科分类:中药炮制(H2805) |
- 项目负责人:胡昌江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 资助金额:31万元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研究期限:2010年01月01日 至 2012年12月31日
- 中文关键词:益智仁;温肾
- 英文关键词:Fructus Alpiniae Oxyphyllae;salt processing;the material base;mechanism;
项目摘要
课题组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资助下,已完成了益智仁的盐炙工艺、质量标准、盐炙前后的药效学差异、辅料食盐和药性相关性、有效部位筛选、建立肾阳虚尿多中医证侯动物模型等工作,证明历代医家临证用药总结并认同的益智仁"生品主入脾经,以摄涎唾为主;盐炙后主入肾经,以温肾缩尿为主"的正确性。本课题拟在前期的基础上,采用"盐炙前后谱效关系-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盐益智仁缩尿作用机理"的研究模式,应用谱效关联、HPLC-MS联用、实时荧光定量和蛋白印迹法(Westemblot法)测定AQP-2蛋白表达、流式细胞等技术,揭示益智仁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在炮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体内的代谢过程及"温肾缩尿"的机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望阐明益智仁"盐炙入肾-温肾缩尿"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炮制理论,为中药炮制对归经影响提供一种研究模式和思路,从而推动中药炮制学术理论纵深发展。
结题摘要
益智仁是“盐炙入肾”经典炮制理论的代表药物之一。其生品主归脾经,以温脾止泻、收摄涎唾力胜;盐炙后主归肾经,专行下焦,长于固精、缩尿。这一传统认识已被中医药界广泛接受,并贯彻于临床实践,指导着对于“益智仁”和“盐益智仁”两个品种的选用。然而,对于这一认识的解释,则一直以“盐为咸,咸入肾”或“入盐走肾脏”等传统观点来表述,其中的科学内涵有待揭示和阐明。本课题采用化学分析和药理试验对益智仁盐炙入肾-温肾缩尿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采用两种多尿动物模型对前期研究结果进行了重复和验证;以药效为导向,采用系统溶剂法分离筛选出盐益智仁“缩尿”的物质基础;并对益智仁盐炙前后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体内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体内外两个角度阐明了益智仁“生熟有别”。最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和蛋白印迹等技术,从基因和蛋白层面探讨盐益智仁温肾缩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益智仁盐炙后(单味药和纳入复方中)能显著降低水负荷和肾阳虚两种多尿模型动物的尿量,且其物质基础是“石油醚+食盐”。对石油醚有效部位进一步分离纯化,发现缩尿作用减弱甚至消失,说明盐益智仁缩尿作用是一类成分共同产生,而不是单一成分。对益智仁盐炙前后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发现,益智仁盐炙后新增加2个成分, 7个物质相对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从盐益智仁中分离鉴定出一新增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炮制温度和时间是其产生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大鼠血浆中分离鉴别出盐益智仁石油醚部位的“入血成分”(+)-(4R,5S,7R)-11,12-Dihydroxynootkatone,且盐炙能加快该成分的吸收和消除,增加其生物利用度。盐益智仁可通过改善肾阳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和睾丸病变程度和调节CD3、CD4、CD8的相对量达到温肾作用;通过调节肾脏AQP-2蛋白的表达发挥缩尿作用。
评估说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益智仁“盐炙入肾—温肾缩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发布于爱科学iikx,并永久归类于相关科学基金导航中,仅供广大科研工作者查询、学习、选题参考。国科金是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和规划,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向,面向全国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挥着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作用。国科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否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