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AI课卖了5000万”?是时代机遇还是“智商税”?
网红“AI课卖了5000万”?是时代机遇还是“智商税”?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种AI培训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乱象。从虚假宣传到诱导消费,从货不对板到退费难,不少学员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最终却落得人财两空。
花上几百元买课程,三周时间就能从AI(人工智能)小白变成大神?近一年来,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迅猛,相关培训教学的热度瞬间被点燃。一时间,各种相关课程不断涌现,利用“AI致富”的噱头扎堆营销。
“AI创作变现”,是智商税还是时代机遇?前不久,陈硕(化名)无意间看到了一个“AI创作变现”的线上培训。该课程宣称,只要学习如何使用AI在今日头条上进行创作就能赚钱,“无任何门槛”。这种看似轻松赚钱的方式让陈硕心动不已。因此,他花费了将近一千元购买课程,学习如何利用AI进行创作。然而,陈硕坚持了一段时间发表文章,仍未获得任何收益。“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这些AI软件实际上在网上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免费的,没有任何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所谓的AI培训圈,各类乱象层出不穷——“低价”陷阱,从0元到9.9元入门,但学员的培训学费越交越高;宣称“短时间进阶”,而承诺的效果并未实现;以“技能变现”“高收入”为诱饵,消费者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投资回报。
“高回报”噱头
AI培训日渐火热背后,不少学员被“高回报”“轻松变现”的噱头所迷惑。“AI软件自动生成文章发布,20多天内就能赚取1.5万元,半年内甚至能赚得数十万。”据陈硕回忆,正处于待业期间的他想利用兼职赚钱。于是,在AI培训机构夸大其词的宣传下,一时冲动便被这种常见的套路所吸引。
随后,陈硕发现自己花费999元购买的AI软件,实际上只是通过百度网盘发送的一个剪辑视频的软件,以及一个不明来源自动生成文章的网站链接。“最后我才发现,一些免费公开使用的AI平台,甚至都比(买的软件)功能强大。”
不少学员的遭遇如出一辙。一位来自吉林的网友透露了其父亲的遭遇:“今年2月,年近六旬的父亲在浏览短视频直播时,被一则关于利用‘AI创作小说和漫画轻松赚钱’的内容吸引,并在诱导下购买了相关课程。”
上述网友称,工作人员和讲师通过夸大其词的营销手段,列举了一些所谓“快速赚钱”的成功案例,并制造一种紧迫的销售氛围,使得他的父亲在没有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和自己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支付了2980元购买了该培训课程。“我父亲甚至连手机APP下载和安装都不懂,更不用说学习和操作复杂的AI创作工具。”该名网友称,根本无法像直播中说的那么简单地赚钱,感觉上当受骗了。“在一节课没上的情况下,我尝试联系对方要求退款,然而退款请求被拒绝了。”
无独有偶。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AI培训”“AI课程”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截至3月13日,有2000多条投诉条目,内容包括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以及货不对板、退费难等。其中,有消费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称,某家位于杭州的“AI图文带货”培训机构,利用视频直播吸引消费者进行直播听课。起初,该机构通过宣传免费课程来吸引关注,随后逐步引入收费课程。在此过程中,该培训机构涉嫌虚假宣传、欺诈和误导消费者。
上述消费者表示,在直播间中,该培训机构称,除正常课程外,还有一对一服务可供购买。然而在支付费用后,所谓“保姆式”服务,只是工作人员在群里每天发布几条信息而已。此外,所承诺提供的素材与实际提供给消费者的素材完全不同,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
律师说法:涉嫌欺诈
湖北禹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昌圣文律师告诉记者,类似的“AI”培训销售模式夸大变现能力,一定程度上可能构成了民事范围内的欺诈,如果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程度,还有可能涉嫌刑事范围内的诈骗罪。
昌圣文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此类销售模式,多以社会当下最新的技术或新事物为“卖点”和宣传点,往往夸大变现能力,承诺较高回报率。“结果往往‘挂羊头卖狗肉’,使得当事人陷入错误认知。”
昌圣文称,例如前几年较火热的“小店运营”“淘宝刷单”等相关形式,在上述领域被定性为诈骗组织的案件数不胜数,建议广大消费者睁大双眼,仔细鉴别。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