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族(满文)古籍中看民族大团结
从满族(满文)古籍中看民族大团结
满族古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记录了满族自身的文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从满文古籍到满汉合璧文献,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了满族与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满族古籍,内容丰富,既有满文古籍,也有满汉合璧文字的古籍,还有介绍满族历史文化的汉文古籍。这些满族古籍,印证了满族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现存的满文古籍,无论从内容来讲,还是从文种上看,都充分反映了清代多民族在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清初时期,早在关外,清太宗皇太极就倡导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教育满族子弟的准则。清廷挑选汉文《四书》和《孝经》中的章句,用满语日日进讲,让汉族文化走进满族贵族。同时,清廷又将汉文典籍翻译成满文,达海奉命译汉书有《六韬》、《孟子》、《三国志》及《大乘经》等。
《大清全书》是清代第一部大型满汉双语词典,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三十八年,听松楼刻本《清书全集五种》。《御制清文鉴》是清代首部官修大型单语满语词典,也是有清一代唯一的一部单语满语词典。这些工具书,为满汉文字互译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到了乾隆年间,清廷又按照皇帝的指示重新翻译《四书》、《书经》、《易经》、《诗经》、《礼记》、《春秋》等汉文儒家典籍,交武英殿以满汉文合璧形式雕版印刷。《八旗通志》是乾隆时期福隆安等奉敕续纂的,是研究清代八旗制度的重要政书。《满洲源流考》是乾隆时期阿桂等奉敕纂修民族史地志。
通过对满文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满族与各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日趋融合,可以比较、对照不同文化和语言之异同,对于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亦有非常重要之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