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与刘伟教授:AI哲学思考新视角
DeepSeek与刘伟教授:AI哲学思考新视角
新年伊始,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科技界引发热议。其推出的V3和R1模型在多个评测中达到与OpenAI同等水平,甚至在某些数学推理评测中超越了OpenAI。这一突破不仅在技术上令人瞩目,更引发了我们对AI哲学意义的深入思考。
DeepSeek提出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直指人类认知的核心矛盾。例如,关于自由意志的悖论:神经科学已证明决策先于意识感知,但人类为何仍坚信自己拥有自由意志?这种信念对文明演进产生了哪些隐性价值?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认知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科技委人机融合智能组首席科学家刘伟教授指出,人工智能问题本质上是哲学问题。他认为,人机融合智能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当前AI三大流派(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符号主义)都存在局限性,难以完整解释人类思维。
最新AI哲学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专家们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个角度探讨AI设计,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AI如何理解知识与生成知识已成为技术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度复杂性使人类能够获取知识,却难以让人真正理解知识,这对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传统和实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设计哲学领域,专家们提出了“负责任创新”的理念,强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应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例如,通过在芯片设计中嵌入价值体系来实现更高水平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同时,专家们也指出,研究人工智能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框架,而应从人的活动方式的变革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逻辑的根本性影响。
在人机协作方面,专家们认为,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迅速覆盖多个行业,推动从文本生成到视频创作等领域的自动化发展,颠覆传统设计流程并催生全新的市场形态。同时,人机协作技术的发展包括人机输入方式的探索、人机协作技术方法的设计和人机协作模型的实现路径,强调跨模态识别模型与真实世界模拟在智能体设计和复杂行为分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认为人机协作技术将深刻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与全球竞争格局。
DeepSeek的突破和这些哲学思考提醒我们,AI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的认知局限。正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所说:“我们并不是故意要成为‘鲶鱼’——我们只是意外地成为了‘鲶鱼’。”这或许正是AI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在与AI的互动中,重新认识和定义自我。
通过哲学视角理解AI的本质,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AI时代,还能引导我们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不断反思和探索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研究人工智能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框架,而应从人的活动方式的变革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逻辑的根本性影响。”这或许正是AI哲学思考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