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后出现发热、红肿等不良反应,什么程度要就医?
打完疫苗后出现发热、红肿等不良反应,什么程度要就医?
疫苗接种是保护儿童免受疾病侵害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儿童在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为自限性,但若处理不当或延误就医,可能会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详细介绍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案例引入
晓晓是一个10个月大的男宝宝,昨天去了防疫站打了流脑疫苗,当时没感觉有什么不适,所以观察半小时后就回家了,但当天晚上洗澡时发现左前臂打疫苗的地方又红又肿,还发起烧来,体温最高达到了38.9℃,晓晓也是在哭闹不停,爸爸妈妈看到后就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赶紧带到急诊,医生看了晓晓后,考虑是疫苗反应,于是给晓晓开了抗组胺用药及退烧药,并嘱咐用冷毛巾湿敷,慢慢的烧退了,肿也消了。
西西是一个7个月大的女孩,按时间去打了某疫苗,打了后很快就出现了红色风团样皮疹,从开始的颜面部逐渐蔓延到了躯干再到全身,伴哭闹不安,而且体温也开始升高,当时测体温37.8℃,还出现了呼吸增快、腹泻、精神不好,医生看到西西的这种情况,马上判断是出现了疫苗反应,赶紧给西西吃了抗过敏的药物,并紧急送到了我院急诊。
急诊的医生给西西肌注了药物和输上了液后,皮疹才慢慢地消退,精神也慢慢地好转,急诊的医生告诉西西的爸爸妈妈,以后西西是不能再打这类疫苗了,这次是接种该疫苗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表现,还好处理及时,如果处理不及时,真的会要命的,西西的爸爸妈妈听了后也是吓了一大跳,在心里面也是默默记下了这类疫苗,而西西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概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疫苗接种是不可避免的,按照疫苗制备技术途径可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不同种类,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灭活疫苗,疫苗接种让孩子在面对各种疾病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有少数的孩子在接种合格的疫苗后,也会产生与疫苗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发热
部分孩子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发热,部分人于接种灭活疫苗后6-24小时可能会体温升高,其中绝大多数在37.5℃以下,仅有少数疫苗引起超过38.5℃的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有3天以上,如果出现高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不退的话可以吃一些退热药,预防高热惊厥。
但要注意,高热(体温≥38.5℃)不退、反复发热、精神差,一定要及时跟接种医生沟通,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局部红肿
如果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
- 红肿直径范围小于15mm,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会在1-3天内消散。
- 红肿直径在15-30mm,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减少组织液的渗出,防止红肿进一步扩大。冷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凉毛巾外面包一层干净保鲜膜,敷在接种的局部,既不让水弄湿针眼,又可以让局部的皮温降低,每天敷5-7次,每次15到20分钟。
- 接种24小时后,如果还有红肿甚至硬结的产生,采用湿热敷的方法帮助孩子消瘀散结,湿热敷用孩子能够耐受又不会烫伤孩子的温度的湿毛巾,放在局部。每天5-7次,每次15到20分钟。
- 直径大于30mm硬结,建议前往医院处理。
皮疹及其他反应
如果孩子出现皮肤发红轻微皮疹,一般1-3天自然消退。皮疹较多伴瘙痒可予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但若持续三天以上,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也有些孩子会出现呕吐,呕吐一般在接种当天发生,很少持续超过2到3天,首先要积极查找病因,排除致病性的疾病,纠正水电接质紊乱,轻者无需治疗,重者及时就医。如果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全身不适、头晕头痛、乏力的话,建议多休息、适当补水。
注意事项
上述不良反应都是自限性的,一般3天内就能自行缓解,出现这些反应也不影响疫苗后续剂次的接种。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则禁止再次接种该疫苗。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