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隐喻在心理辅导中的妙用
“云”隐喻在心理辅导中的妙用
“云”隐喻在心理辅导中的妙用
隐喻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媒介,它借助符号、标识、图像或故事与辅导对象进行交流。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发明了隐喻治疗技术,通过隐喻故事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技术,它有助于激发“右半脑”的感性、图像式的理解能力。同时,它是一种间接的沟通方式,比较不容易引发阻抗。
“云”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在心理辅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将困难比作乌云遮日,表达困境终将过去的情感;将情绪波动比喻为天气变化,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云”隐喻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感性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具身认知的发展,从而提升情感理解和沟通的效果。
在心理辅导中,隐喻技术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能帮助辅导者和辅导对象建立关系,也有助于开启探索、深入转化和内化结束。隐喻技术在心理辅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能帮助辅导者和辅导对象建立关系,也有助于开启探索、深入转化和内化结束。
隐喻有助于在辅导早期建立关系。心理辅导不同于教学或教育管理,它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辅导对象需要有足够强的求助意愿和动机,也要能和辅导者建立信任、敞开的关系。此时,辅导者可以使用隐喻帮助辅导对象了解这一特点,并激发辅导对象的参与动机。比如,辅导者可以将心理辅导比喻为一个寻找辅导对象内心宝藏的过程,辅导者并不知道宝藏藏在哪里,藏宝图在辅导对象手里,他可以决定双方往哪里走、走的快慢等等。这是让辅导对象感受到他在辅导过程中拥有掌控权,并且他内心的地图只有他自己才真正知道。再比如,对于那些具有服从个性特点的辅导对象,他们更多期待辅导者的带领和保护,这时我们可以将自身比喻为一个“向导”,辅导是一场发现之旅,双方一起去探索未知,辅导对象需要行进,而辅导者是熟悉地形的向导,会保障其安全以及不偏离轨道。
在辅导关系陷入僵局时,隐喻也有助于双方理解辅导困境,以便重新打开局面。比如,一个初二的男生,不能遵守辅导时间的约定,辅导时总会迟到。当辅导者指出这一现象与其进行讨论时,他非常生气,认为自己遭到了苛责的批评和拒绝。随后,辅导者使用了“城墙和守卫”的隐喻,跟他分享道“当我跟你谈论你的迟到,你仿佛觉得我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你不能随意出入。我就像一个守卫,会对你进行检查和拒绝你进来。”听到这个隐喻,他的神情从紧绷变得松弛,随后落下眼泪,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委屈。当深层感受被表达和理解之后,关于辅导设置的讨论就能顺利进行了,辅导中所建立的信任和安全的关系也得以维系。
隐喻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隐喻的沟通方式,往往能穿越防御,克服阻抗,表达出我们潜意识的情感和愿望。在心理辅导中采用隐喻的方式,方便辅导对象理解抽象概念,降低对辅导的抵触情绪,促进深层问题的探讨和解决。隐喻的沟通方式,往往能穿越防御,克服阻抗,表达出我们潜意识的情感和愿望。在心理辅导中采用隐喻的方式,方便辅导对象理解抽象概念,降低对辅导的抵触情绪,促进深层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隐喻原本是修辞学的说法,在艺术中称为“象征”。象征和联想有关,遵循联想律。联想律主要有三条:相似律,接近律,对比律。相似律是指,两个相似的东西可以互相代替或象征。所谓相似,可以是形状、颜色、性状、功能,等等。接近律是指,两个距离很近,甚至有接触的东西可以互相代替或象征,如轮船和码头,闪电和打雷,人和他的影子,美国政府和白宫。对比律是指,两个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代替或象征,如天和地,黑和白,男和女。
虽说相似或接近的两个东西可以“互相”代替,但象征通常是用具体的东西代替抽象的东西,如用火代表热情、温暖或危险,而不能(因为不可能)用抽象的东西代替具体的东西。用具体的东西代替具体的东西一般也不叫象征,而隐喻不受抽象和具体的限制。但是,只有按相似律运作的“象征”才叫隐喻,而按接近律运作的“象征”另有名称,叫转喻(也叫换喻)。
总之,不管是象征,还是隐喻,都不直接讨论来访者的问题,而是绕开问题,做别的事。在做别的事的过程中,来访者的问题“自行缓解”。这意味着,心理问题和别的事是平行的,所以这一类方法叫“平行技术”。精神分析认为,来访者的童年创伤,当前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三者是平行的。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跟来访者探讨童年创伤,或直接处理移情,效果是一样的。探讨童年创伤和处理移情就是平行技术。
探讨童年创伤的方法有催眠、自由联想、童年回忆、释梦、主动想象。处理移情的方法,现在有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波士顿小组,而在弗洛伊德的年代,荣格、弗伦奇、兰克、赖希已经开始探索艺术治疗,包括绘画治疗、戏剧治疗。这些都属于平行技术。
隐喻治疗也叫隐喻故事治疗,由爱瑞克森发明,就是通过给来访者讲隐喻故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谓隐喻故事,是指故事表面上跟来访者没有关系,但最终能给来访者某种启发。这与叙事治疗是有区别的。叙事治疗讲来访者的故事,隐喻治疗讲别人的故事。当咨询师讲故事时,来访者会下意识地与故事中的人(通常是主角)认同,产生共情,或移情(一致性),相应的情绪被激发出来,得到释放和净化。即使来访者没有认同主角,甚至站在主角的对立面,也会出现情绪反应和“评判”,可以借机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评判。隐喻故事具有“示范学习”的作用。主角经历了某些事情,最后得到某种结果。如果来访者接受这种结果,他就会把主角的经历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脚本。如果他不接受这种结果,他就会不接受这样的脚本,甚至生成相反的脚本。
后现代隐喻治疗通常采用“共同创作”的方式,也就是咨询师开个头,然后和来访者一起编故事,故事的发展是两个人共同决定的,这样可以防止咨询师的“价值灌输”。
角色法是戏剧治疗的一种,与心理剧不同。心理剧演来访者的故事,角色法演别人的故事。心理剧是叙事性的,角色法是隐喻性的。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编一个故事,通常情节非常简单,甚至完全没有情节,只有几个角色。然后,让来访者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开始表演,咨询师担任导演和观众,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扮演配角。来访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释放了情绪,受到了启发,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然后,让他扮演其他角色,重新表演一次。
常见的角色有三种,一种是主角,一种是“反角色”(主角的对手,与主角产生戏剧冲突的人),一种是引导者。来访者很容易认同主角,站在主角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让他扮演反角色,等于换位思考,这对处理人际冲突非常有帮助。而引导者必须知己知彼、高瞻远瞩,这样才能帮助主角对付反角色。
戏剧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种,除此之外,艺术治疗还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蹈治疗、电影治疗。总体来讲,艺术治疗都属于“平行”技术,但是,也可以直接针对问题。譬如音乐治疗,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处方”,治疗什么症状可以选用什么曲目。电影治疗也常常根据来访者的问题选择不同主题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治疗又不完全是“平行技术”。
后来,阿德勒发明了“童年回忆”,也是绕开来访者的“问题”,让来访者讲童年,讲着讲着,病就好了。荣格则在释梦的基础上发明了主动想象,就是让来访者重新回到梦境当中,重新体验梦中情境,把没做完的梦做完。朱建军又在主动想象的基础上发明了意象对话。
荣格认为,心理有一种趋势,叫自性化。如果没有阻碍,心理活动都是指向自性化的。所谓自性化,就是“整合”,变成完整,或自我和解。很多人做恶梦,是因为梦还没做完,卡住了,如果继续做下去,一定会是圆满的结局,就像电影,不管是灾难片,还是恐怖片,结局都是比较好的。主动想象就是让来访者把梦做完。这个观点类似于完形治疗的“未完成情结”。一个好的结局并不是咨询师赋予的,而是来访者的无意识自动完成的。沙盘游戏脱胎于主动想象,但用实物代替想象,更加直观,老少咸宜。来访者遇到了一个问题,但是咨询师不跟他谈问题,而是让他做沙盘。根据平行原理,来访者的沙盘是当下的心态的反映。咨询师可以从沙盘中看得出来,但不说破。早期的沙盘多半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后来慢慢“自性化”,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有意义,越积极,越“祥和”。这个时候,家长和咨询师会发现,来访者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没有了。
弗洛伊德很早就发现,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在咨询室里“见诸行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来访者的“病症”的组成部分,本质上与“病症”没有区别。所以,咨询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表现判断他的病情,而不只是听他告诉病情。但是,病症和当下的表现又不完全一致,很多病人在家里病得很严重,在咨询室里看起来比较正常;有的病人在家里表现还可以,在咨询室表现很不正常。说明现实和咨询情境又是不一样的,但二者肯定有关联,它们是“平行”关系。如果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的表现改善了,病症也会缓解。所以,咨询师可以撇开病症,不分析症状,不做自由联想和童年回忆,直接针对来访者的移情和见诸行动进行工作。这是客体关系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
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为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以香港某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运营的网络咨询平台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关联性检验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话语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了咨询者与专家基于网络的交流中对隐喻的三方面应用:内容性、功能性以及互动性。文章分析了咨询者和专家多用隐喻来讨论何种话题,并使用哪些源概念来构建隐喻。通过对隐喻单位进行多重编码分析并将不同变量之间用卡方检验生成列联表,文章揭示了话题和源域选择之间、隐喻承担的功能和隐喻使用者之间有显著的关联。文章还探讨了专家对于咨询者隐喻的回应情况。
“云”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在心理辅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将困难比作乌云遮日,表达困境终将过去的情感;将情绪波动比喻为天气变化,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云”隐喻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感性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具身认知的发展,从而提升情感理解和沟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