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老文科楼:从“第一楼”到学术地标
浙师大老文科楼:从“第一楼”到学术地标
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幢充满年代感的教学楼,它见证了学校60多年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无数学子的青春记忆。这幢楼就是被师大人亲切称为“老五幢”的老文科楼。
从“第一楼”到学术地标
老文科楼始建于1958年,是浙师大南迁金华前修建的第一幢教学楼。当时国内许多建筑仿造苏联风格,老文科楼也不例外。红瓦青墙、三层楼高的建筑在当时的校园里显得格外醒目。1965年,学校从杭州搬迁到金华时,这幢教学楼成为了全校师生的教学中心。最初,中文、数学、物理三个系都在这里上课,对于刚刚南迁的浙师学子来说,这里无疑是他们心中的“第一楼”。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校舍建设也逐步推进,老文科楼专门安排给人文系科使用:一楼是中文系,二楼是法政系,三楼是历史系,因此得名“文科楼”。1978年,在老文科楼的东西两侧对称修建了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叫“新东大”,一个叫“新西大”。这两个阶梯教室每个都能容纳300余人,成为当时学校最大的教室。
学术交流的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后,老文科楼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80、90年代,这里成为了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一大批名家大咖先后来校讲学。中科院学部委员谷超豪、胡和生夫妇,学者廖沫沙、戴逸、乐黛云、谢冕、张炯、钱理群、曹文轩、吴中杰、骆寒超等,作家冯骥才、柯岩、陈伯吹、陈忠实、刘醒龙,评论家雷达等,生物学家江希明教授,美国内弗拉斯加州大学理查德·佛林博士、加拿大努莫夫教授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其中,理查德·佛林教授是浙师大建校以来邀请的首位外国学者。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来校讲座时,全校轰动,新东大挤满了人,还有学生贴着玻璃窗在走廊上听讲。当时的蒋风校长还请来了日本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鸟越信先生,这位先生后来也成为了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的荣誉教授。
1995年春天,全校性的人文社科讲座——“世界文化名著论坛”在新东大举办,梅新林、王嘉良、方卫平、杜卫、裘樟清、周少雄等老师都曾在这里开讲。每次讲座前一个半小时,三百席位的新东大就已经坐满。学生们求知若渴,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讲座。
校园记忆中的精神家园
对于许多浙师大人来说,老文科楼不仅仅是一幢教学楼,更是他们青春记忆的载体。高高的讲台、可活动的黑板、阶梯排列的座位,这里曾经上演过无数精彩的师生对话、激烈的课堂辩论,也见证了许多温馨的同学情谊。
1999年10月,作家梁晓声应邀来校讲座,原定在新东大举行,但由于学生热情高涨,不得不临时更换到学校的大礼堂。那天,礼堂内上千个位置坐得满满当当,互动环节收到了同学们递上来的上百张纸条,原计划两个小时的讲座生生讲了近四个小时。
传承与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文科楼也在不断更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2003年学校对老文科楼的屋面进行了改造,铺上油毛毡和瓦片,以防水防潮。2016年,为了升级使用功能,所有木窗都改成了铝合金材质,外墙的砖块也重新勾缝。尽管如此,老文科楼还是保留了许多历史痕迹,比如深褐色的木椅和木桌,以及教室最后面的电影放映窗。
2000年,由于校园规划调整,“新西大”被拆除,只留下“新东大”一间教室。现在,“新东大”主要用于学生的考研自习,而主楼部分则划归浙师大研究生院使用,每日进出研究生数量多达7000余人。为了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楼内还设置了5间配备大屏一体机的学术研讨室,可以无线投屏,使用便捷。
结语
如今的老文科楼,虽然已经不再是校园里最现代化的建筑,但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让它成为了浙师大不可或缺的精神地标。每当夜幕降临,老文科楼的灯光依旧明亮,仿佛在诉说着它60多年来见证的学术传承与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