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赵国珍品大揭秘
邯郸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赵国珍品大揭秘
邯郸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珍藏着大量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件镇馆之宝:三匹写实风格的青铜马和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赵国辉煌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成就。
三匹青铜马:中国最早的写实艺术风格青铜马
这三匹青铜马出土于赵王陵二号陵,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它们的马尾均打结,身体各部位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根据这些特征,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这三匹写实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著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风格的青铜马,现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
专家推测这三匹“青铜马”很有可能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产物,而赵国王陵二号墓里埋葬的赵王可能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其中的两位。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皇家御用的精美酒器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出土于邯郸市赵王城南郊的东汉贵族墓葬区,通体银涂地,分为酒樽盖、酒樽、托盘三部分。酒樽盖隆起,高约10厘米,直径30厘米,重1705克,上有三只朱雀展翅欲飞(因原盖不太合适,陈列所用为复制品);中间的酒樽主体部分为圆筒体,通高28.27厘米,直径35厘米,重量9640克,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采用细线镂刻手法和鎏金错银的工艺,上有两圈精美花纹带,上圈有流云、奇鸟、怪兽、山丘、羽人和西王母及其左右侍仙的神仙境界,下圈用同一手法描绘出流云、禽兽。底部有三个熊形足,熊以肩乘盘,张口吐舌,形貌可鞠,其上镶嵌有水晶、松绿石,与鎏金的主体部分相辉映,相得益彰;托盘直径48.2、高8.51厘米,重5710克,宽平沿,浅直壁,也是3个熊形足,但比酒樽主体部分的熊形足稍小。
托盘底部刻有纪年铭文,记录了铸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的缘由,时间、地点、铸造工匠等。酒樽铭文为:“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内者室,铜工堂,金银涂章,文工循,造工□,护工卒史,长氾,守丞汎,掾习,令史愔主。”“建武廿三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二十三年,即公元48年。“蜀郡”,是秦汉时期在今四川境内设置的政区,郡治成都。“西工”,即官营的制造机构,也就是设于蜀郡的官营工官机构。“乘舆”,指帝王或者诸侯的车舆,“乘舆大爵酒樽”,应该是皇帝或者诸侯出行时所用的酒樽,或者是与皇家或者诸侯有关的器物。“内者”为秦汉时期的官署名,掌帷帐等用物;“铜工”是专铸铜胎的工匠;“金银涂”是负责鎏金银的工匠;“文工”是雕刻纹饰的工匠,铸造者分别是“堂”“章”和“循”。“造工”很可能是负责整个铜器的制造过程的工匠。“护”为总监,即监工。长、守丞、令史应为官称,而“汜”、“汎”、“愔主”应为人名。[1]这一点可以从汉代的青铜冶铸特点得到印证。汉代的冶铜及铜器铸造等手工业一般为“官”办,生产的成品主要供给宫廷、官府和贵族使用,一般都著有铭文,著名铸造时间、名称、尺寸、工匠姓名、所有者等。
汉代的绘画艺术遗留至今的非常少,除了一些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外,这件酒樽承载了大量的汉代图案信息,为汉代绘画艺术增添了又一新的材料。从这件酒樽的装饰艺术特点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汉代艺术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从设计风格来看,“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所使用的朱雀、羽人、西王母、仙女、奇花异草等图案符号,带有鲜明的“王母”文化的神话特征。最早记录“王母”的是《山海经》,形容其状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佩戴着玉胜首饰,长着一口老虎牙和豹尾巴,是一个半神半兽的形象。[3]在十分迷信的东汉时期,西王母具有的超凡性及其长寿不老,使得人们相信世界上有“不死药”,而要真的找到它,只能寄托于酒所带来的神仙世界了,而酒器正是表达这种寄托的最好载体。朱雀作为古代传说中的令妖邪胆颤、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之一,则与东汉初期人们驱鬼辟邪的文化意识形态相对应。在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朱雀、羽人、奔鹿、奇花异草等,都代表着吉祥,即使在现代化发达的今天,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了以“朱砂”驱邪的风俗。可以说,“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人们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美好的愿望。
赵国历史背景:从晋国大夫到战国七雄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境内还有小国中山国。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先后征服楼烦、林胡、中山,崛起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元气大伤。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都邯郸,赵国大夫在代地拥立公子嘉,是为赵代王嘉。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引兵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灭亡。
文化融合: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结晶
赵国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融合特点。这种融合在文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青铜马的写实风格体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马术文化的吸收
- 透雕龙纹金牌饰(虽然不是镇馆之宝,但作为补充说明)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青铜牌饰形式,但主体纹饰为华夏民族传统的螭龙纹,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这些文物不仅是邯郸市博物馆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赵国曾经的辉煌,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