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防范“挖角”带来的法律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挖角”带来的法律风险?
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企业间的“挖角”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挖角是企业获取人才的一种常见手段,但其中蕴含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近期,某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因被竞争对手恶意挖角并窃取商业秘密数据,最终被判刑的案例,再次为企业敲响了警钟。
招聘环节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不当招聘而引发法律纠纷。
查验劳动合同终止证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此,企业在招聘时,除新参加工作的劳动者外,一定要查验其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审查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
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对于一些知识型、技术型和营销高管人员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或竞业禁止条款,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对这类员工应当进行严格审查,准确确认其不负有与原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的义务后,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规范试用期管理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应执行以下规定:
- 试用期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协商约定,不得由一方强制约定
-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 试用期的具体期限按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确定
-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企业不得在劳动合同期限外约定试用期,或者对劳动者先试用后签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
人才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在日常人才管理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
建立培训协议制度
企业要抵御因对员工实施培训带来的风险,有效保护劳动权益,应从以下两方面采取防范措施:
- 出资培训应签订培训协议,通过培训协议这种合同方式确定企业与所培训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约束员工的行为,培训协议中要对培训结束后员工的服务期和员工违反培训协议应承担责任做出明确约定
- 企业财务上应加强培训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培训档案,以便为日后的诉讼保全证据,提供证据支持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商业秘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技术资料、客户名单、经营策略等,任何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都可能被认定为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时,必须仔细甄别潜在员工的背景,确保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对于企业来说,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明确的保密制度,确保员工在离职时能自觉遵守保密协议。同时,企业也应积极与法律顾问合作,了解当前的法律环境,以便在面对高薪挖角时,能够有效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
总结
企业防范挖角带来的法律风险,需要从招聘、人才管理和日常运营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