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公司转型:从融资平台到产业投资商
城投公司转型:从融资平台到产业投资商
2019年,杭州市拱墅区国有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拱墅国控”)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转型之旅。在拱墅区政府的规划下,这家原本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的城投公司,通过收购A股上市公司润达医疗,成功转型为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运营平台。如今,医疗产品销售和房屋租赁业务已占其营收近90%,而传统的代建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公司的业务结构,也为其带来了稳定的经营性收入。
拱墅国控的转型之路,正是当前中国城投公司谋求变革的缩影。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以及国家对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的政策推动,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并不平坦。
转型之必要:政策驱动与现实压力
城投公司的转型,既是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现实压力的必然选择。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首次提出“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发〔2023〕35号),再次强调城投公司向产业化、市场化运营主体转型的重要性。
从现实层面看,城投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债务压力。根据国家审计署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7.1万亿元,其中城投公司债务占比超过60%。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城投公司传统的依靠政府补贴和土地出让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转型之困:四大难题待解
然而,城投公司的转型之路面临着诸多挑战。
债务化解困难
城投公司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以某中部省份为例,该省城投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5%,部分公司甚至超过90%。在转型过程中,这些债务不仅需要逐步化解,还要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无疑增加了转型难度。
经营造血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城投公司主要依靠政府项目和土地出让收入维持运营,缺乏市场化的经营能力。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投公司中,有近60%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传统业务支撑减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减少,城投公司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业务面临萎缩。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收入来源,也削弱了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
缺乏市场化基因
城投公司长期作为政府融资平台,习惯了行政化运作方式,缺乏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人才储备。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市场化运作能力,成为一大挑战。
转型之路:三条可行路径
面对转型困境,城投公司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目前,主要有三种转型模式:
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
一些城投公司选择转型为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通过提供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上海城投集团已成功转型为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业务涵盖水务、环境、置业、设计等多个领域。
产业经营企业
部分城投公司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转型为产业经营企业。如南昌产投,通过整合地方产业资源,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投资和国有资产运营主体。
产业投资商
还有一些城投公司选择转型为产业投资商,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杭州拱墅国控就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成功转型为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平台。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城投公司的转型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机遇。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城投公司可以利用其资金优势,布局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力。
民生证券副总裁王学春指出,城投转型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长期战略思维、市场化思维、拥抱新质生产力、培育专业人才。国金证券副总裁廖卫平则强调,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资管理体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城投公司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债务重组、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帮助城投公司逐步摆脱债务困境,实现市场化转型。
正如西部证券总经理助理鲁傧所说:“城投转型是必然趋势,投行需要帮助城投企业解决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城投公司有望完成从传统融资平台到市场化经营主体的华丽转身,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