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游记》取经路线大揭秘:你不知道的地理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游记》取经路线大揭秘:你不知道的地理秘密

引用
国家人文历史
10
来源
1.
https://www.gjrwls.com/geography/20201027/505775667372097536.html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918505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867154388747353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689868
5.
https://www.sohu.com/a/328023200_670305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186664217207127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419492325793730
8.
https://www.sohu.com/a/432339585_100180100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6%89%BF%E6%81%A9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23/18/17002456_530054954.shtml

《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神话小说,其取经路线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周岩壁在《想不到的<西游记>》一书中详细探讨了这些地理奥秘,揭示了唐僧师徒四人的旅程是如何穿越一个想象的世界。从孙悟空求仙访道的路线到观音菩萨的半云半雾之旅,再到唐僧师徒的实际行程,《西游记》中的地理世界充满了神秘色彩。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如何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既符合故事需要又充满想象力的地理框架。

01

取经路线的地理原型

《西游记》中的取经路线,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其地理背景却有着现实的依据。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凉州、瓜州,穿越玉门关,越过五烽,渡过流沙,抵达伊吾(今哈密),再经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地区)、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最终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

这条路线虽然漫长且艰险,但在当时却是最安全的选择。它沿着丝绸之路,穿越沙漠和高原,途中有完善的驿站系统和水源补给。而且,由于西域地区佛法盛行,玄奘能够获得沿途信佛国家的支持,使得取经之路得以顺利完成。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虽然以玄奘取经为蓝本,但对地理设定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加工。他将现实中的地名与虚构的地点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神秘的地理世界。例如,金兜山对应铁门(今布兹嘎拉山口),西梁女国的原型可能是嚈哒国遗民建立的国家,祭赛国对应缚喝国(今阿富汗北部马扎里·沙里夫一带),小西天则对应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

02

地理环境与故事情节的融合

《西游记》中的地理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更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从东土大唐到西天灵山,取经之路穿越了沙漠、高山、河流等多种地貌,每一种地理环境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例如,火焰山的设定就与现实中的吐鲁番盆地相呼应。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热的地区之一,夏季气温可达40度以上,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度。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为红孩儿和铁扇公主的故事提供了完美的背景。

再如,女儿国的故事发生在西梁女国,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度,其原型可能源自古代的嚈哒国。嚈哒国曾实行一妻多夫制,这种特殊的社会制度为女儿国的故事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取经路线中的高山峻岭,如五指山、平顶山等,不仅是地理上的障碍,更象征着师徒四人修行道路上的重重考验。这些地理描写与故事情节相互映衬,使得《西游记》的世界观更加立体和丰富。

03

结语

《西游记》的地理设定体现了作者吴承恩对现实与神话的巧妙融合。他不仅借鉴了玄奘取经的真实路线,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文学创作,创造出一个既符合故事需要又充满想象力的地理世界。这种独特的地理设定,不仅为故事情节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地理秘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价值,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地理与人文关系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