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庄子为何说“白马非马”?一个故事让你明白辩证之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庄子为何说“白马非马”?一个故事让你明白辩证之理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287666289430441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公孙龙的人,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关吏看见后就说:“你可以过关,但马不能过。”公孙龙听了很不高兴,问道:“为啥我的马不能过关?”

关吏说:“现在赵国的马得了瘟疫,秦国下令所有从赵国来的马都不准入关,以防疫情传播。”

公孙龙听完后笑了笑,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怎么不能过关呢?”

关吏一听就愣住了,说:“白马也是马啊,怎么能说白马不是马呢?”

公孙龙接着说:“马是泛指马这种动物,白是指颜色,两个概念不一样。比如你要找马,给你黄马、黑马都行。但你要找白马,给你黄马黑马行不行?所以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关吏被公孙龙这么一说,脑子都转不过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公孙龙骑着白马过关了。

这个故事在当时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都觉得公孙龙在强词夺理。因为在我们常识里,白马当然也是马啊,它就是马的一种。可公孙龙就是不这么想,他觉得白马就不是马,还真把关吏给说服了。

后来很多人解读《庄子》的时候,都把公孙龙说成是个诡辩的人。要是现实生活中有人跟你说白马不是马,你肯定也会觉得这人在强词夺理。可是庄子明明也知道这个道理,为啥还要在书里引用这个故事呢?

其实公孙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

名家就是研究名实关系的学派,跟道家有些相似之处。

你看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能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叫出名字的不是永恒的名字。

这不跟公孙龙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那庄子为啥要在书里提到这个故事呢?

其实庄子是想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就像白马和马的关系,从不同角度看是不一样的。

如果单纯从动物学的角度看,白马确实是马。

但从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看,白马和马又确实不是一个概念。

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是想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就像白马既是马又不是马,这看起来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语言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世界,但语言本身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

就像“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果我们死板地理解字面意思,就会觉得很荒谬。

但如果我们能跳出语言的框框,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就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想证明白马不是马。

他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方式所束缚。

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论点,看似是在强词夺理,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辨。

他是在探讨名实关系,也就是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辨虽然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但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能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批判性思维。

庄子引用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深意。

他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很多时候,事物的本质和它的表象是不一样的。

就像白马看起来是马,但从逻辑上讲又不完全等同于马。

这就提醒我们要善于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这个故事还体现了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齐物论”。

所谓齐物论,就是认为世间万物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在这个故事里,白马和马看似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其实它们都只是概念而已,本质上是平等的。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建立平等的世界观很有帮助。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有很深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成见所束缚。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真相,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观念所蒙蔽。

就像关吏一样,他固守着“白马就是马”的观念,所以无法理解公孙龙的观点。

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学会放下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是悖论式的。

就像“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它看似自相矛盾,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就像佛教中常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似矛盾,但其实道出了世界的本质。

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学会理解这种悖论式的真理。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

它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既有统一性(白马是马的一种),又有斗争性(从逻辑上讲又不完全等同)。

这种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庄子引用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打破我们的常识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都是被常识所主导的。

但常识并不总是对的,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认识真理。

就像“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它违背了我们的常识,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这就提醒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其实,这个故事还体现了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它本身也有局限性。

就像“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层面上它们是不同的,但在现实中它们又是有联系的。

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被语言所束缚,要透过语言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执着于表象。

很多人听到“白马非马”就觉得荒谬,是因为他们执着于事物的表象。

但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能看透表象,领悟到背后的道理。

这就像佛教常说的“舍离诸相”,意思是要放下对表象的执着,才能领悟真理。

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

公孙龙能提出“白马非马”的论点,就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他能把“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抽象出来,进行逻辑分析。

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都很重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还涉及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马是本质,白马是现象。本质是共性的、一般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公孙龙的论点其实是在讨论本质和现象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追随权威。关吏之所以被公孙龙说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孙龙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孙龙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追随权威。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修行原则:明心见性。公孙龙能提出“白马非马”的论点,是因为他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作为修行人,我们也要学会明心见性,看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是辩证的。白马既是马,又不是马,这看似矛盾,但其实体现了事物的辩证性。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被表面的矛盾所迷惑。

庄子引用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多元的视角看待世界。

我们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而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蕴含的哲理却很深刻,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