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家葛建亮:以文人风骨传承南宗画派
当代书画家葛建亮:以文人风骨传承南宗画派
在当代中国书画界,江苏淮扬著名书画艺术家葛建亮以其对南宗画派的执着追求和对文人风骨的传承而备受瞩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新时代文人精神的传承者。
家学渊源与艺术启蒙
葛建亮1969年出生于淮安区建淮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葛宝祥为民国时期绅士,名重乡里,父亲葛锦甫入私塾,饱读诗书,精于书法,尤擅演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岳飞传》等古典小说,四里八乡,皆知其名。受家庭影响,葛建亮自幼喜欢练字、画画,钟情于古文。
艺术追求之路
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葛建亮放弃了进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随乡人前往常州打工,做装饰工程。尽管工作又苦又累,他依然没有改变对艺术的追求,收入不多,却几乎都用在了笔墨纸和报刊书籍之上。为提高绘画技艺,他先后拜访了当时常州书画名家张恳、缪宏、房师田、周玉青等人,虚心求教。专习南派画法,砥砺钻研,在绘画上有了第一次的飞跃,为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山水画基础。老师对他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勤于技法,低调做人,他一直谨循师言,默默以求。后经济好转,便游走于江南诸地。观摩名家画展,因缘际会,得宋文治、陈大羽、武中奇、亚明、费新我等大师指点,获益良多。二十五岁便加入中国书画印研究会,为中级会员,得到了原中国青年报文艺主编苏原老师的首肯,坚定了他在书画艺术道路上的决心。
南宗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南北宗论是关于明代之前的中国山水画绘画史上的绘画风格流派划分的相关理论,它是由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提出的。他认为南宗以王维为首,山水画画风以文人画为主,是为表达文人画家的感情寄托;北宗以李家父子为首,山水画画风庄严雄伟,苍茫浑厚,以世俗画家的表现现实生活为主旨。南宗的主要以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为主,其传为董源、巨然、荆浩、关仝、郭熙、米家父子,以至于元四家。南宗之祖王维渐进自然,意蕴幽深,颇有天趣,已经慢慢有了禅宗的气韵,在此后,这种意味慢慢在董、巨手中得到了逐渐发展,到了元四家的作品中这种意味达到了顶峰。董其昌认为南宗的绘画是顿悟,是平淡、天真、温润的绘画手法,是用线条勾勒的关系来表达山水画的气韵。
观葛建亮的山水作品,其江南山水风情跃然纸上,气韵悠长,古意盎然,云气、烟云雾霭,通过他作品画面中的物象,能看到用笔用墨而产生的节奏感、气息关系,以及层层的变化,带给观者的就是扑面而来的文人生活风采,江南秀雅山水,令人回味无穷。
文人风骨的当代诠释
葛建亮痴心于宋人之雅韵,醉心于江南山水的创作,游历江南二十多年,遍访名师以增画技,极其崇尚文人风骨,敬奉文人气节。为了实现自己的绘画梦想,拓展更大的空间,他回到家乡淮安,先后拜访了李锡贵、陆春桂、刘亦虎、丁乃武、张筱宁等淮安书画界前辈,获益匪浅,并创办了葛建亮书画工作室,致力于南宗画派的研修和传承,成为淮安书画界的一块品牌,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葛建亮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品格,更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文人精神的立足点。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南宗画派的传承,更是对文人风骨这一中华文化精髓的现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