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被遮蔽的娱乐王国:“胶片-磁带”的技术变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观影空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被遮蔽的娱乐王国:“胶片-磁带”的技术变革与20世纪80年代的观影空间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5545408_121124735

20世纪80年代,随着磁带技术的普及,中国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观影空间——录像厅。它不同于传统的电影院,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家庭观影模式,而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娱乐王国"。本文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和深层意义。

提要:胶片是电影自“诞生”起便一直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但却在磁带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危机、解构抑或替代。在“胶片-磁带”的变革中,我国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家庭观影的另一个公共空间——录像厅。录像厅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下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其庞大的受众群体、观影的自主选择、感官的娱乐刺激、电影的类型宣传、多厅的空间布局等特征,俨然成为独立于传统影院之外的“娱乐王国”。对改革开放后电影的物质载体及其形成的观影空间进行考察,实际上已介入到深层的体制、转型、知识“生产-接受”、市场等多重深刻的维度中,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发现“计划-市场”时期电影转型的重要议题。

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电影有着明确的“出生日期”: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的公开放映为这一媒介掀开了历史的篇章。正是如此,电影开始被嵌入进艺术、商业和技术的三重维度中来被定义和阐释——作为创始者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经验投射、公开售票的形式,以及活动放映机(Kinetograph)的面世。三重维度中,技术或许是长期以来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要素,但却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此之前出现的达盖尔照相机(Daguerréotype),抑或爱迪生的电影视镜(Kinetoscope),电影的发明/出现,是19世纪机械、物理、光学、化学等领域出现的技术变革推动的结果。此后,每一次技术领域的突破,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电影的美学、形态、结构或本体,如感光底片处理工艺之于有声电影、卤化银冲洗技术之于彩色电影、特殊变形镜头之于宽银幕电影等。在技术的更进中,20世纪70年代后广泛应用到电影发行领域的“磁带”技术是较为关键的,它改变了电影存在的物质载体,让电影自出现起便一直赖以“存在”的赛璐珞(胶片)开始面临着危机、解构抑或被替代——英文单词“Film”(法语同词)不仅被译为“电影”,同时也有“胶片”(物质性)的释义。(1)依靠磁带技术迅速传播的电影录像带,让电影第一次面临着存在意义上的挑战。

由于我国国情的独特性,在面临这一技术的冲击时,形成了与西方国家迥异的文化景观。原本依靠“磁带”技术出现的电影录像带,凭借着便携性、机械复制性等媒介优势开始从影院空间转移到个人化、私密化的“家庭空间”在我国并未出现。录像带进入了另外一个公共领域——录像厅。后者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强烈的文化诉求与相较匮乏的物质基础的矛盾体现。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录像厅,成为独立于传统影院的“娱乐王国”:呈现庞大的受众群体、观影的自主选择、感官的娱乐刺激、电影的类型宣传、多厅的空间布局等特征。由此可见,电影载体的技术变革,在我国已经介入到体制、转型、知识“生产-接受”、市场等多重深刻的维度中,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发现“计划-市场”时期电影转型的重要史学议题。而这一被遮蔽的观影空间(录像厅),成为我们考察这一议题的一个良好切口。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几个问题:“胶片-磁带”的技术变革轨迹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对电影的审美和接受产生影响?电影录像带如何迅速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媒介?录像厅现象背后电影生产/体制的矛盾、受众的社会结构又是如何?面对种种问题的反思,我们可以先从这一技术的源头说开去。

一、胶片的物质性危机:磁带技术进入电影

早在1927年,波瑞斯·乔洛夫(Boris Rtcheouloff)获得了一项专利,即将钢丝录音扩展到录像,这意味着磁带具有记录活动影像的可能。(2)这一物质媒介真正与胶片产生关联,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的美国广播电视业(不包括有声片中使用的磁性录音技术)。广播电视直播的受众存在一个时区分散的难题,与胶片相比较,磁带表现出传播的便捷性,可以在每个地区的黄金时间“同时”呈现给观众,制造出一种“共时的假象”。而在此之前都是使用35mm胶片记录画面、16mm记录声音,且存在耗时、易损、传播困难等缺陷。(3)很长时间内,胶片并非是电影的“专利”,其在广播电视领域同样被用以视音频的记录。当然,磁带第一次被置于胶片的比较中虽然展现出诸多的物质性优势,但此时还不具备胶片/电影“film”对于“运动影像记录”功能的语义内涵,它仅作为一个技术研究的突破,来改善胶片摄影的某些困境,如磁带录像机辅助摄影机进行画面的实时监控(4)、电影的特技制作和编辑等。(5)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来进行电影的生产,还是直接将影片记录在磁带上,磁带在摄制端的技术突破,使其并未形成对胶片的物质性替代,电影最终还是转换为胶片来进行发行和传播。如好莱坞电影《哈姆雷特》(1964)“花了六个小时摄影,后将磁带上的影片转移到黑白胶片上,只经两个昼夜便在800家影院同时上映”。(6)磁带仅仅是缩短了摄制、编辑的时间,而非最终呈现的载体。真正引发胶片的“物质性危机”,是磁带在电影发行放映端的突破。其中的导火索是索尼公司1975年发布了基于U-matic制式改进的Betamax制式(7)——其在磁带宽度、带盒尺寸、走带速度、播放时长等方面开始脱离专业化领域,并聚焦家庭市场。虽然此后JVC公司研制的同类竞品VHS(Video Home System)(1976)与之开展了长期的市场争夺,但这并不妨碍其开创的划时代意义。

索尼公司为这一新型产品打出广告语:“何时何地,随时观看”(图1)——一个盒式磁带和一个录像机便可以选择录制、播放想要的视频。这一方式打破了传统影像观看“主-被动”的关系。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完全摆脱电视/电影的上映/播出时间的束缚,从而选择合适时间观看“录制品”。《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甚至形容其为“观众获得了控制权”。(8)当然,赋予观众自主选择权的同时,电影的发行放映领域也面临着冲击。观众可以选择花费较小的成本制作一个近期票房大热的电影录像带,并通过盗版(空白录像带翻录)攫取巨大的经济利润。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法律的缺失,视频盗版很难遏制,其已占据预录磁带的70%以上。(9)好莱坞制片公司面对这一突发的技术变革,也开始将电影的录像带发行作为一个转型方向来抢占新兴市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