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身:打造健康生活的金钥匙
科学健身:打造健康生活的金钥匙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社会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高发已成为我国政府难以回避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增长了一倍,据估算,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慢性病死亡占中国居民的总死亡构成已经上升至85%,是发达国家的4—5倍。慢性病的高发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已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有分析表明,今后10年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经济损失。慢病也使患者个人及家庭不堪重负,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全民健身指南》,旨在指导国民科学健身,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这份指南以中国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大数据为支撑,由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者和全民健身研究专家共同研制而成,堪称服务全民科学健身、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标杆性指导读物。
科学健身的基础知识
要理解科学健身,首先需要了解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糖、脂肪酸和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糖和脂肪酸是最主要的能量物质,而蛋白质在三大营养物质中是最后被氧化来为身体提供能量的。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能量来源比例也有所不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身体优先选择脂肪(约占60%)作为能量来源;在轻中度运动时(如散步或慢跑),糖类的消耗比例会增加;长时间有氧运动(超过一小时)时,糖的消耗比例进一步提高;而在剧烈运动(如100米冲刺)时,糖则成为主要的能源物质。
人体的糖主要存储在肝糖原和肌糖原中。正常成年人的肌糖原储量约为200-500克,肝糖原约为90-100克,总共约2000大卡。储存1克糖原需要携带约3克水。当肝糖原和肌糖原饱和后,多余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运动强度不同,能量消耗的来源也不同。在低强度运动(30%最大摄氧量)时,身体主要依靠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在中高强度运动(65%-85%最大摄氧量)时,肌糖原的消耗速率会显著增加。高强度运动(90%-95%最大摄氧量)时,肌糖原消耗最快,但由于乳酸快速积累,这种状态无法持续很久。
科学健身的核心要素
科学健身的核心是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运动总量及运动进阶等要素,是为不同年龄、不同体适能水平以及存在/不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或冠心病的人群制定的,用于促进健康及防治慢病的运动锻炼指导方案。
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遵循FITT-VP原则:
- 运动频率(Frequency):每周运动的次数
- 运动强度(Intensity):运动的难易程度
- 运动时间(Time):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
- 运动方式(Type):运动的种类和方法
- 运动总量(Volume):一周总的运动量
- 运动进阶(Progression):运动量的逐步增加
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两类。健身运动处方主要面向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而医疗运动处方则针对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
不同人群的健身指南
青少年
青少年应掌握至少一种运动技能,并采取多种运动方式交替进行。推荐的运动包括:
- 有氧运动:慢跑、快跑、网球、足球等
- 力量练习: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 牵拉练习:增加关节活动幅度,提高运动技能
建议遵循“有氧运动天天做、大强度运动必须做、力量练习隔日做、牵拉运动前后做”的原则。
成年人
成年人的运动强度应相对减弱,按照 “有氧运动天天做,大强度运动选择做,每周2-3天力量练习,牵拉运动前后做” 的要求,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同时兼顾力量牵拉练习。适合成年人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骑车以及深蹲卧推等。
老年人
老年人运动健身的目标主要是延缓衰老,调节心理。推荐的运动项目包括:
- 传统项目:太极拳、柔力球等
- 轻度有氧运动:半蹲、仰卧卷曲等
- 平衡练习:一字站立平衡、平衡移动等
- 牵拉练习:增加关节灵活性
特殊人群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以及肥胖、骨质疏松等群体,运动处方需要更加个性化。
- 高血压患者:选择快走等有氧运动,避免憋气用力。如果安静时血压超过180/110mmHg,应先用药物控制血压。
- 高血脂人群:推荐游泳、蹬车或走跑交替等运动,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超过150分钟。
- 糖尿病人群:可以选择快走、蹬车等有氧运动,根据身体状况可进行大强度有氧运动。
- 肥胖人群:长时间走路是最佳减肥方式。如果体重过大,可以先做蹬车、游泳等非体重支撑运动。
- 骨质疏松患者:适合进行快走、慢跑等需要体重支撑的有氧运动,避免游泳等非承重运动。
科学健身的注意事项
运动安全与风险评估
运动前需要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运动损伤风险和运动性病症风险的评估。特别是对于慢病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避免运动损伤
- 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和场地
- 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
-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 注意运动中的身体反应
科学健身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运动量越大越好
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量。误区二:只做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力量练习和牵拉练习需要合理搭配,才能达到最佳健身效果。误区三:运动后立即停止
运动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避免血压骤降导致晕厥。误区四:运动可以替代药物治疗
对于慢病患者,运动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
科学健身不仅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更是预防疾病的关键。通过全面体质评估、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以及个性化运动处方,我们可以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习惯。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挑战。记住,持之以恒地坚持科学健身,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