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效应:权威形成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权威效应:权威形成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概念界定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详细解释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人们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的“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在教学尤其是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权威人物”,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人生阅历都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学生中确立自己的权威,充分发挥“权威效应”,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畅通并有效地执行。
案例解读
权威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在图书出版上,一位出版界的新人写了一本内容很好的书,但却没有吸引到读者的太多关注。于是在一位策划人的指导下,他找到了业界的 一些专家进行点评,并在图书网站上进行宣传。比如“某某专家推荐年轻人必读书目之一”“某某专家强烈推荐睡前阅读书目”。他还让某位权威专家为自己的书写序和书评。经过一番操作,他的书果然登上了畅销排行榜。这本书的内容很好,但是没有权威专家的推荐,这本好书可能就淹没在浩瀚的书海里了,可见权威效应里的权威者作用有多大。
除了图书设计,科研领域也体现着权威效应。在19世纪,被称为伟大的科学时代,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伦琴发现了X射线,无疑是当时时代的权威者,其后就有科学家断定地说,科学的尽头已经抵达,以后的科学任务就是将实验的误差缩小。就在不久之后,爱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对论,为科学领域开辟了新世界。权威效应本质上是对权力和威望的服从,但若是能够具备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且自身足够自信,就能突破权威效应的束缚。
此外,权威效应也运用在新闻事业中。权威效应能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有关民生问题的报道中,党报发布的内容更准确、更具说服力,群众能够更加准确的获取正确的官方的信息。2021年底,某海报引发“眯眯眼”争论,“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及时推出《人民日报多角度思考“眯眯眼”争论》一文,以圆桌讨论的形式给出观点态度,起到了凝聚共识的作用。增强输出权威声音的能力,写出顶天立地的大文章,既给出有态度、有温度的观点判断,也提供看问题、解问题的方法论,才能更好守护世道人心,挺起精神脊梁,凝聚社会共识。
小结
权威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代表着社会的认同,权威效应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社会的发展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权威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如何运用,运用恰当,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权威人或机构要运用好这个效应;运用不恰当,会产生因畏惧权威现象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避免犯“迷信专家”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张旭.权威效应的AB面[J].人力资源.2021(11)
[2]田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提升党报权威效应和经济效益[J].大庆社会科学.2009.02(1)
[3]谢泽惠.权威媒体和自媒体持续性效应差异及改进措施[J].新闻传播.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