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频发:如何破解因果关系判断难题?
医疗事故频发:如何破解因果关系判断难题?
2024年,全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数量出现惊人增长。据医法汇发布的《2024年全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大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此类案件总计3934件,较2023年增加了1715件,涨幅高达77.29%。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医疗纠纷的增多,更凸显了医疗安全问题的紧迫性。
在这些医疗事故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是确定责任归属的关键。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以香港公立医院近期发生的一起医疗事故为例:一名4岁女童在仁济医院急症室缝合伤口时,由非医护人员协助固定头部,随后女童出现心脏骤停。从发现失去意识到恢复心跳,长达18分钟。这起事故引发了公众对医院管理机制和对外通报制度的质疑。
在处理此类医疗事故时,因果关系的判断至关重要。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明确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患者的损害结果。具体步骤包括:确定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或医疗常规的过失行为,明确患者的具体损害结果,分析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并排除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果关系的判断并非易事。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2009-2013年的数据为例,该院共审结医疗纠纷案件82件,其中51件需要进行鉴定,占比高达62%。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9件案件需要进行两次鉴定,占总数的23%。这不仅延长了审理周期,也增加了案件处理的复杂性。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证据认定难:医疗纠纷的核心证据是病历,往往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法官缺乏医学背景,难以准确理解。此外,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常成为双方争议焦点,需要进行笔迹和书写时间鉴定。
审理周期长:由于需要多次鉴定,且鉴定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案件审理周期普遍较长。据统计,医疗纠纷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间超过90天,远高于其他民事案件。
矛盾化解难:医疗事故往往后果严重,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提出非理性要求,给调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鉴定采信难:医疗事故鉴定专家虽具有专业性,但缺乏出庭接受询问的义务,且不同鉴定机构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司法采信。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改进医疗事故处理机制,提高因果关系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几点建议值得考虑: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医疗机构的利益,避免过度加重医院举证责任,导致防护性医疗行为的增加。
优化鉴定程序:探索先鉴定后立案的模式,即在立案前先对基本证据进行质证和鉴定,提高双方对鉴定结果的认可度,缩短审理周期。
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司法、医疗、保险等多方资源,对医疗纠纷进行前置调解,引导理性维权。
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患信任关系。同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分散医疗风险。
加强信息公开与沟通:医疗机构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畅通维权渠道,减少误解和纠纷。
医疗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提高因果关系判断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仅能有效解决医患纠纷,更能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