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中国海鲜之都的经济密码
威海市:中国海鲜之都的经济密码
2024年,威海海洋食品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8.91亿元,同比增长56.2%。这一亮眼数据背后,是威海作为“中国海鲜之都”的实力展现。拥有779种海洋生物资源的威海,不仅在产业规模上领跑,更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模式。
产业链完整,龙头企业引领
威海的海洋食品产业链涵盖了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体系。龙头企业如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等,通过规模化经营和技术创新,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以海产品加工为例,全市2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不乏亚洲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山东海都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这样的行业巨头。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威海海鲜产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创建了60多家科创平台,推动了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在海都食品的鱿鱼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已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省了30%以上的人工成本。乳山鼎呈鲜海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则首创全国三级牡蛎清洗生产线,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精准分选,日处理量可达50万斤。
政策支持,护航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威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3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养殖、加工、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威海不仅成功获评“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还培育出了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鲜品牌。乳山牡蛎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已成为高端市场的佼佼者。藻领鲜等企业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威海海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绿色发展,引领未来方向
面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威海提出了生态化、高端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加强渔业病害防控体系建设,以及推进海洋碳汇产业布局,威海正努力实现海洋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海鲜之都”,威海不仅在产业规模上持续领跑,更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海洋牧场到智能工厂,从地方特色到国际品牌,威海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靠海吃海”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