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设计的乡村新风貌: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王澍设计的乡村新风貌: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2016年,一个名为“东梓关回迁农居”的项目在杭州富阳悄然落成。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村住宅项目,却在次年斩获了美国Architizer A+Awards评委会大奖,成为国内外建筑界关注的焦点。这个项目的主创设计师,正是中国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著名建筑师王澍。
东梓关村位于杭州富阳场口镇西部,由东梓和屠家两个自然村组成,整个村居沿富春江水岸呈带状分布。这里曾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文脉悠远,底蕴深厚。然而,随着水运航道和农业的衰败,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历史文化村落也日益凋敝。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空心化愈发严重,破败萧索、人口外流,居住人群年龄结构单一。
2014年,杭州市启动“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计划,东梓关村被列为首批示范点。作为受邀设计团队之一,王澍带领的gad建筑设计团队开始了他们的乡村实践。
设计理念与创新
项目占地25亩,包含12组46幢民居。设计团队从传统肌理的院落空间基本单元出发,遵循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逻辑。平面功能空间从农民真实需求出发,回归生活本源,寻找一种介乎于传统民居和城市化居住模式之间的状态。
在外观设计上,团队没有拘泥于传统地域民居的造型符号,而是对其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外实内虚的界面处理塑造传统江南民居的神韵和意境。设计跳脱出所谓符号化的框架,写意地表达江南意境,并巧妙结合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的做法,再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几个单元相互连接,使得屋面关系相互呼应,深灰色屋顶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实现传统意向的现代化转译。
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东梓关回迁农居项目旨在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采用政府代建模式,打造具有一定推广性的新农居示范区。设计团队试图探讨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
项目在低造价的基础上保证品质;以现代的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试图探讨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
面临的挑战与突破
项目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成本控制(每平米造价不高于1500元)、政策限制(每户落地面积不超120平方米)以及如何平衡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设计团队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和材料选择,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了高品质的建筑效果。
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项目落成后,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获得社会各界关注,村民也逐渐认同这一设计。如今的东梓关村,清晰地呈现出当下乡村中三明治般的混搭表象:被保留下来的有时光印记的传统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下农民自发或是政府主导建造的农宅,以及如今由建筑师主导建造的当代乡村新民居。
东梓关回迁农居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它展示了如何在保留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通过创新设计实现现代化转型,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