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吒为何要弑父复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吒为何要弑父复仇?

引用
1
来源
1.
http://tjbh.com/c/2025-03-01/1412339.shtml

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学形象,其"剔骨还肉"、"莲花化身"、"弑父复仇"等情节,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探讨哪吒形象的来源、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揭示其在文学和文化中的深层含义。

哪吒与天王(李靖)的关系,析骨肉还于父母的故事,都能在唐宋及以前的佛教文献中找到根源。但为什么析骨肉还父母;析还之后,他做了什么,却找不到佛门的依据。只有《景德传灯录》中德韶弟子讲了一句“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但言之不详,似乎是说佛法以报父母恩德的意味。

《封神演义》之外,言及哪吒弑父报仇的,只有《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这段故事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出身传十分相似,包括闹海、抽龙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莲花复生、弑父报仇、以塔解冤在内的主要情节完全一样。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是《西游记》“缩写”了《封神演义》的三回书,还是《封神演义》“扩写”了《西游记》的这一段?抑或二者之前本有哪吒弑父的故事存在,二书所取略有差异?

可以说,三种情况皆有可能,而在没有新的文献材料发现之前,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确定的结论。我们在这里只是梳理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比较一下两部作品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差别。

在《西游记》中,哪吒弑父复仇是个人行为,而如来并未支持;如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也是赐塔,但“塔”不是武器、法宝,而是“层层有佛”,因而是佛的象征,哪吒“以佛为父”“以和为尚”,于是消解了“冤仇”的因果。这里几乎没有伦理评价的因素出现——既没有同情哪吒,也没有谴责。

相比之下,《封神演义》弑父描写的特异之处就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在伦理层面。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给哪吒“弑父”以更充分的理由。哪吒的析肉剔骨本出于自愿(这点与《西游记》中的“剔骨之仇”不同),结仇乃缘于李靖毁像烧庙的过分行为。

李靖无情无理而十分过分的行为给了哪吒复仇的理由,从读者的角度,也自然会给予哪吒高度的同情。李靖虽为人父,其形象却从一开始就带有暴虐、无情,还有几分鄙俗的色彩。夫人难产分娩,他提剑闯进产房;哪吒闹海,龙王找上门来,他害怕玉帝的“正神”权威,“放声大哭”;哪吒的母亲为儿子建庙,他毁像焚庙,原因竟然是怕“这条玉带送了”——丢官。这些描写,都为哪吒的弑父作了背书。这一点,又从太乙真人的言语、行为中得到了加强。太乙真人是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他不但明确谴责了李靖,“这就是李靖的不是……其实伤心”,而且亲自动手为哪吒复仇准备条件:传授武艺、赐予法宝,并为之送行。

与之相反的,哪吒弑父途中遇到哥哥木吒,而木吒是完全站在李靖立场——也就是通常的“三纲五常”上的。作品写木吒以伦常大道理责骂哪吒:“孽障好大胆!子杀父,忤逆乱伦!”当哪吒讲出李靖那些过分的行为来作解释时,木吒毫不理会,继续大义凛然地斥责:“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这是很有意味的一段。“忤逆乱伦”,就把哪吒复仇的故事与伦常大道理紧密联系了起来。而“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更是那个时代不容置疑的“天经地义”(《四库全书》的经部中,这句话出现了三十余次)。作者让它出于木吒之口,给哪吒的行为戴了个负面的“大帽子”。可是,接下来,这个站在道德高地的木吒就被他的弟弟“一砖正中后心,打了一交,跌在地下”,成了一个可笑的失败者。作者的立场、态度由此可见。

还有一个与《西游记》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事情的结局。《西游记》是“以和为尚”,双方无是非与对错,塔中有佛,“以佛为父”,伦常问题让位给佛教义理。这显然与苏辙诗中的“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一脉相承(不过,苏辙诗中未有弑父情节,只是“不拜”而已)。《封神演义》则不然,结局是灵鹫山燃灯道人(约略等于“我佛如来”)以宝塔烧炼哪吒。哪吒不是敌手,“哪吒不得已,只得忍气吞声低头下拜,尚有不忿之色……口内虽叫,心上实是不服,只是暗暗切齿”。也就是说,在这场情理与伦理的生死大战中,哪吒是一个在武力胁迫下失败的英雄形象。

打乱龙宫与天庭的秩序,哪吒与孙悟空异曲而同工。但弑父复仇,则是他在文学形象的长廊中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之处。如果考虑到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形象,那么他对秩序的反叛、对长辈权威的挑战——甚至到了“弑父”的地步,以及在挑战、反叛过程中,生命却得到了升华,通过这一升华,获得巨大的神奇力量(包括豹皮囊中的种种法宝),都具有某种文学(文化)“原型”的意义。而在宋明理学盛行了几百年的思想背景下,何以出现这样的文学形象?何以广为传播竟未遭到质疑或是禁毁?这些,都是值得作出更深刻的理论性研究的大问题。

在定型的哪吒身上,由此潜藏下了强大的“魔性”基因,终于在“魔童降世”之时,经嫁接由隐而显罢了。

笔者所能确定的是:一、哪吒形象源于佛教,但带有很强的开放性。二、到明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哪吒”,是在佛教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也是在佛教与中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互影响中,最终完成的。三、这样复杂的过程,使得哪吒形象中包含了十分独特的成分——惨烈而又带有哲理的剔还骨肉、美妙而又包含宗教寓意的莲花化身、叛逆悖伦而又令人同情的弑父心理。而站在一般的社会伦理立场,这正是“魔”的隐性基因。四、恶与善、魔与佛(仙),熔铸到同一个形象中,便成为一个“可写”的文本,给了再创作很大的空间。五、“魔童”正是在哪吒“前世”基因图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经由剧作者巧妙的“今生”嫁接,成为“经典再生”的成功范例。六、由经常闯祸的“少年邪神”成长为神通广大的护法神,哪吒与孙悟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另外,大闹天宫是挑战君权,追杀李靖是挑战父权,这两大段文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大胆的“异端”,也都是具有很大研究空间的理论话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