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谈中医抗疫经验:中西医结合显神威
张伯礼谈中医抗疫经验:中西医结合显神威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的方针快速控制了疫情。他强调,中医与西医虽然理论和思维模式不同,但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首先明确证候特征与核心病机,进而确立核心处方进行救治,展示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这种有序融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中医抗疫: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院士带领的中医医疗团队,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减少重症转化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纯中医治疗的564名轻症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且平均住院时间比其他方舱医院短2-3天。
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中医药的有效性,更为后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和多靶点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救治模式
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尤为突出。张伯礼院士强调:“面对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我们一定要强调中西医结合。因为病情发展很快,而中药往往起效慢。所以我主张,呼吸机也好,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也好,必须要上,这是用于保命的。但有些病人出现高烧不退、神志不清、痰黏咳不出、肺的渗透不吸收等症状,西医可能对此比较棘手,但中药有效果。对这样的患者,西医可保住命,中医可改善症状。”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不仅体现在设备与药物的配合上,更体现在诊疗思路的融合中。例如,在北京地坛医院和小汤山方舱医院,通过中西医专家联合会诊,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重症转化率和病亡率。
政策引领:中西医结合的制度保障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中西医结合抗疫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要求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创新性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例如,山东省面向集中隔离人员实施中医药干预,配送中药干预方剂累计283.1万服;上海市将中医药干预作为疫情防控十大攻坚行动之一,制定优化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
未来展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张伯礼院士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医的理念与西医的技术相结合,是未来医学的一种重要模式。要充分发挥中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可更好地服务全球健康事业发展,造福各国人民。”
随着中西医结合模式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医疗体系,将在未来的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