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追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追问?

引用
新浪网
7
来源
1.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90024ae30102zafo.html
2.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21/3023169.html
3.
https://m.fx361.cc/news/2020/0322/7891698.html
4.
https://www.edu.cn/edu/about_ping_lun/201107/t20110705_645210.shtml
5.
https://m.fx361.com/news/2016/1121/1595914.html
6.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21/2741211.html
7.
https://bm.cugb.edu.cn/jsfzzx/c/2022-06-20/758433.shtml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具有层级性和引导性的教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追问教学法时,很多教师会遇到问题要点不明确、问题难度不当以及缺乏时效性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追问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提升教学质量。

01

有效追问的价值

有效追问能够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激发学习内驱力。在教师有效的追问之下,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持续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维持思考热情,进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实现有效追问,则要具备良好的课堂主导意识。教师要明白课堂教学行为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察觉到学生的问题回答存在不足之后,通过组织语言进行再度提问,不仅能让数学课堂教学趋于完善,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02

实施策略

  1. 在正确答案处追问,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正确解决问题后,通过追问为因停留在表面不深入思考引发的冲突奠定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充分理解。在追问中诱发新的冲突,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认知基础,充分利用冲突,将模糊的、不规范的数学认知逐步规范化、数学化,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

  1. 设计明确指向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明确指向,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考方向,进而深度挖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则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有效课堂活动的开展。

  1. 追问过程要适度开放

开放性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思考,并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主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提升,更要让学生具有“求异”的思维意识,这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1.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启发式追问

追问在启发学生思维的方面作用重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一步步推动学生触及问题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因此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本质。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启发式追问,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1. 在易错处追问,把握纠错时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纰漏,所以教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错误要予以重视,并且极力深究这些错误形成的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追问策略去渗透纠错方法,把握好纠错时机,助力学生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与重难点问题,借助追问服务于教学活动。

03

实际案例

  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的追问

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需要解决“21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在分析完数学信息后,确定了列除法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余下来的1人,同学自然想到要再租1条船,给出了6条船的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追问:“如果有22个学生去划船,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这次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不一致,大部分同学认为是7条船,少部分同学认为还是6条船。接下来双方代表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当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达成一致,余数2,是2人,这条船最多坐4人,所以不需要租2条船,剩下的2人租一条船就可以了。要是租2条船就不能满足“至少”的要求了。同学们再次通过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继续追问:“如果余下3人呢?如果余下4人、5人该怎么办?”本案例中,在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正确解决问题后,通过追问为因停留在表面不深入思考引发的冲突奠定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充分理解。在追问中诱发新的冲突,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认知基础,充分利用冲突,将模糊的、不规范的数学认知逐步规范化、数学化,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

  1.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的追问

以小学数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不同的多边形设计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正方形呢?长方形呢?五边形呢?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内角和相等,由此得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对于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答案开展追问工作,要求学生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求解过程分析多边形内角和的基本规律,进而帮助学生完成从数学现象到客观经验的推导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追问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发起追问的语气都是影响学生作答的重要因素。在追问活动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追问方法、追问目的进行反思,保障追问活动目标清晰,方向明确,在根源上解决追问难题。

  1. “三角形分类”教学中的循循诱导追问

比如,在“三角形分类”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循循诱导式的追问,体现出追问的随机性,使学生数学思维得以发散。教师可以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用大纸板将其遮挡住,只露出一个锐角,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与追问。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呢?”有的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露出的角符合这个条件;有的学生觉得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一定有锐角。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可继续追问:“如果露出的角是钝角或者直角,你们能肯定它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露出的角不同,你们判断的结果也不同呢?”在这样的追问之下,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有效突破。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众多,需要合理地应用追问策略去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本质,更踊跃地参与课堂学习。

  1. “圆柱与圆锥”教学中的启发式追问

比如,在“圆柱与圆锥”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圆柱与圆锥,还要求学生掌握两者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式。其中,在讲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圆柱底面均分为若干份,然后组成长方体,基于此向学生追问:“拼接而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体在底面积、高方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经过观察之后很容易发现,拼接而成的长方体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也同样如此。因此,可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Sh。不难看出,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启发式追问,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触及知识内核,进而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0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追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

教师在进行追问时,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追问。过早或过晚的追问都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追问的节奏也要适中,既不能过于频繁,让学生感到压力,也不能间隔过长,导致教学连贯性受损。

  1. 注意问题的指向性和开放性

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明确指向,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考方向,进而深度挖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则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有效课堂活动的开展。

  1. 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

教师在设计追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确保问题的难度适中。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也不能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既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解答,又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1. 关注课堂生成,灵活应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情况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课堂动态,灵活调整追问策略。当学生出现意外回答或困惑时,教师应该及时回应并进行追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联想空间。

总之,有效追问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追问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然而,实施追问教学时也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时机和方式,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