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绪尔:音乐符号与语言文字的共通之处
索绪尔:音乐符号与语言文字的共通之处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领域,还启发了对音乐符号的研究。在《音乐·媒介·符号——音乐符号学文集》中,埃尔基·佩基莱探讨了音乐符号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共通之处。正如索绪尔提出的结构主义观点,音乐符号学也研究符号及其传播过程,揭示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符号和语言文字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核心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学的几个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对后来的符号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他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抽象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具体的言语行为。其次,索绪尔提出了符号的任意性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与其物质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此外,他还强调了符号的线性特征和系统性,指出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是线性展开的,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音乐符号学的兴起
音乐符号学借鉴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试图将音乐视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进行研究。然而,音乐符号学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音乐是否具有意义?如果有的话,这种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这个问题引发了音乐符号学中两个主要流派的争论:自律论(autonomy)和他律论(heteronomy)。
自律论与他律论之争
自律论者认为,音乐是一种完全自律的艺术形式,其本质在于音响结构本身。他们强调音乐符号的能指(音响)与所指(意义)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音乐不表达任何外部意义,甚至不表达情感。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汉斯立克在其《论音乐的美》中提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与之相对,他律论者则认为音乐的意义体现在其外部关联上。他们主张音乐通过模仿、象征或暗示等方式表达情感或其他外部意义。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模仿论认为音乐能够模仿人类的情感状态,而黑格尔则强调音乐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能够表达各种情感内容。
这种争论实质上是对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中“所指”概念的不同理解。自律论者强调音乐符号的能指层面,认为音乐意义仅存在于音响结构中;而他律论者则关注所指层面,认为音乐通过各种方式指向外部意义。
音乐符号学的研究现状
当前,音乐符号学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多个领域,包括民族音乐学、音乐表演分析、仪式音乐研究等。学者们运用符号学理论探讨音乐符号的意义生成过程,分析音乐文本的互文性,研究音乐表演中的符号生成机制。
例如,黄汉华的《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符号学的专著,探讨了音乐符号的抽象性和原型特征。杨民康则结合符号学理论,对民歌文化系统、民间歌舞音乐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以表演为中心的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符号和语言文字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音乐符号学的研究揭示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示了索绪尔理论对音乐研究的持续影响。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其中所有的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音乐同样是一个符号系统,其中音高、节奏、音色等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音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