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虚假摆拍:法律红线与社会信任危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虚假摆拍:法律红线与社会信任危机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185251990650217

近日,一则"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的网络短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博主(女性)声称"相亲对象未经允许闯入卧室",引发公众对隐私权、婚恋安全等话题的激烈讨论。然而,随着博主后续标注"内容为虚构演绎",事件性质从社会新闻急转为"网络摆拍闹剧"。此类为博眼球编造虚假情节的行为,不仅消耗社会信任,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虚假摆拍:一场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流量游戏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中,部分创作者为追求点击率,刻意模糊虚构与真实的界限。以本案为例,视频通过"女性安全""婚恋矛盾"等敏感话题制造戏剧冲突,但未标注虚构性质,导致大量网民误以为真,甚至引发对相亲群体和婚恋安全的社会性恐慌。

这种行为已非简单的"创作自由",而是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挑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将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视频因"相亲对象私闯卧室"的虚假设定,极易引发公众对人身安全的焦虑,符合"扰乱公共秩序"的认定标准。尽管事后补注"演绎",但前期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已难以消除,涉事博主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若摆拍内容影射特定对象或群体(如虚构某职业男性"擅闯私宅"),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根据《民法典》,受害者有权要求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及索赔。

此外,若视频植入商品推广(如家居监控设备),还可能因虚假宣传承担消费者赔偿责任。2023年某博主编造"家暴剧情"推销防身工具,即被法院判决三倍赔偿消费者。

当虚假信息引发严重社会后果时,法律制裁将升级。例如,某网红为带货编造"孤儿院儿童营养不良"故事,募集善款后私吞,最终以诈骗罪获刑三年。

而若类似本案的摆拍导致群体性事件或恶性案件,则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或者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平台与媒体:虚假信息的"放大器"需担何责?

依据《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平台应对疑似虚构内容强制标注"演绎"标识。但现实中,算法往往优先推荐"高争议性"内容,变相激励造假。

本案中,平台若未及时识别并标注虚构性质,需承担管理失职责任。2024年网信办专项行动中,已有平台因放任虚假摆拍被处以罚款并限期整改。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正规媒体为抢时效,将摆拍视频当作新闻素材传播。某电视台曾将某博主自导自演的"老人碰瓷"视频作为社会新闻播出,导致涉事老人遭网暴,最终涉事记者被停职。

此类行为既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也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司法亮剑:整治虚假摆拍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司法机关已加大对网络造假的打击力度:

2024年"小学生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策划摆拍的团队被行政处罚,账号永久封禁;某博主虚构"外卖员哭诉欠薪"视频,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7日。

公安部"净网2024"行动明确将"无底线摆拍"列为整治重点,网信办要求建立"全网溯源机制",对恶意炒作者跨平台封禁。

重构网络生态:多方共治方能破局

创作者:需明确"创作自由≠法外特权",虚构内容必须显著标注,避免误导性剪辑。

平台:应优化算法逻辑,对未标注"演绎"却含明显虚构痕迹的内容限流,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

公众:提升媒介素养,对离奇情节保持"让真相飞一会儿"的理性态度,避免成为流量泡沫的推手。

结语

网络空间不是虚构的剧场,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结的公共领域。

每一次虚假摆拍的传播,都在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石。唯有法律严管、平台尽责、公众理性,才能遏制"狼来了"式的流量狂欢,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当"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的荒诞剧落幕时,我们更需思考:在流量与底线之间,该如何守护真相的尊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